出自《荀子》的成语(整合)

标签:
出自《荀子》的成语传统文化经典读书感悟凌子心声 |
分类: 读书感悟 |
安如磐石 兵不血刃 冰寒于水 不教而诛 博闻强记 博学多闻 持之有故 苟且偷生 狗彘不若 后发制人 横行天下 坚强不屈 积善成德 积水成渊 跬步千里 坎井之蛙 开源节流 变心易虑 面有菜色 驽马十驾 强本节用 青出于蓝 前车之鉴 罪不当罚 梧鼠五技 锲而不舍 顺风而呼 生杀予夺 始终如一 天高地厚 提纲挈领 一唱三叹 约定俗成 移风易俗 以卵击石 源清流洁 言之成理 专心一志 自以为是 锱铢必较 载舟覆舟
流言止于智者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万变不离其宗
安如磐石: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出处:《荀子·富国》
兵不血刃:意思是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出自《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冰寒于水:释义:冰比水冷。比喻事物经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出处荀子《劝学》。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不教而诛,其意在诛而不在教,大多使用欲擒故纵的伎俩。
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荀子·解蔽》
博学多闻: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出处:《荀子·荣辱》
狗彘不若: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后发制人: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出处:《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横行天下: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出自荀况《荀子·法行》:“坚刚而不屈,义也。”
积善成德: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出处:《荀子·劝学》
积水成渊:指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水潭。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成。出处:《荀子·劝学》
跬步千里: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有恒,不要半途而废。出处 《荀子·劝学》
坎井之蛙: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成语出处 《荀子·正论》: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开源节流: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
变心易虑:改变思想,改变打算。出处:《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面有菜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出处: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驽马十驾:驽马:与骏马相对。成语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出处: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青出于蓝:青:靛春;蓝:蓼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前车之鉴: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亦省作“ 前鉴 ”、“ 前车 ”。出处:《荀子·成相》。
罪不当罚: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出处:《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梧鼠五技:梧鼠:即“鼯wú鼠”,为鼣fèi鼠之误;五技: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锲而不舍: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始终如一: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 《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
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提纲挈领:纲:渔网的总绳;挈:提起。原意为撒鱼网要抓住总绳才撒得开,鉴定裘服要提起衣领才看得清。后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出处:《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源清流洁: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做事集中精力,不为外界所动。出处:《荀子·性恶》: “今使途之人服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亦作“自以为然”。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都要斤斤计较。
载舟覆舟:指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出于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流言止于智者: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出处《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出处《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驷马仰秣: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jìng liàng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谓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杨朱泣岐:《荀子·王霸》:“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一倡三叹:《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于呼哀哉: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亦作“呜呼哀哉”。
禹行舜趋:《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百家诸子: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流派;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