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唤》序 王谑庵先生传(整合)

标签:
文化《游唤》序读书感悟凌子心声 |
分类: 读书感悟 |
《游唤》序
【明】王思任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事毕矣。而又必生人,以充塞往来其间,则人也者,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恒不朽者也。人有两目,不第谓其昼视日、夜视月也。又赋之两足,亦不第欲其走街衢田陌,上长安道已也。瓦一压,而人之识低;城一规,而人之魄狭。天之下,三山六水,土处一焉。一土之中,蠕蠕攘动,以尽其疆埸(yì),是恶(wū)能破蜂之房,而出蚁之穴耶?
台荡②诸山,乃吾乡几案间物。今年始得看尽。归以语人,疑信参半,彼其眼足在胸中自立一隔扇耳。司马子长聪明绝世,犹曰无昆仑;刘梦得初见太华,以为奇尽,后识九子③,而悔其言之失。贤者如此,是安可以责蠕蠕攘动之百姓乎?
夫天地之精华,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故其造名山大川也,英思巧韵,不知费几炉冶,而但为野仙山鬼,蛟龙虎豹之所啸据,或不平而争之。非樵牧,则缁黄④耳。而所谓贤者,方如儿女守闺阁,不敢空阔一步。是蜂蚁也,尚不若鱼鸟,不几于负天地之生,而羞山川之好耶?
病老将至,炳烛犹迟。郗诜⑤(xī shēn)言,山行一度,洗尽五年尘土肠胃。吾欲七千由旬⑥中贤者共识其大,无被尘土竟埋其眼足也。作《游唤》。
注:①王思任:明代作家,子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②台荡:天台山与雁荡山。
③九子:九华山。
④缁黄:黑衣黄冠,指和尚、道士。
⑤郗诜:西晋人,好游。
⑥七千由旬: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单位,“七千由旬”意为路途远,地域广。
【译文】
天台、雁荡各山,本是我家乡在几案间就能看到的景物,可是,时到今日我才得以全部游览。游山回来把所见告诉乡人,他们却半信半疑,因为他们狭窄的眼界,所到的极小的范围,使得他们在心里给自己设置了一道与外界阻隔的屏障。司马迁聪明绝世,尚且说世上没有昆仑山;刘禹锡初见西岳华山,以为奇到不会有奇景超过它,后来见到九华山,才后悔前言有失。贤智之人尚且如此,这怎能责怪如蜂蚁蠕动扰攘的普通人呢?
天地的精华,在未造就贤人之前,就先创造了山山水水。所以它在创造名山大川时,其匠心独运,不知经过了多少锤炼,可是创造出的这些灵山异水,只是被野仙山鬼、蛟龙虎豹呼朋引伴啸聚占领,或者因为占有不均而相互争夺。除此而外,不是樵夫牧人砍伐放牧,就是和尚道士谈禅诵经。而所谓的贤人,却正如小孩一样守着狭小深闭的家,不敢多向外界迈一步。这样的蜂蚁之人,连鱼鸟都比不上,岂不是辜负天地生育的大德,而要在大好河山面前感到羞愧吗?
将到病老之年,秉烛而游尚觉已晚。郗诜(xī shēn)说:游了一趟山,把历年来积满肠胃的俗尘洗涤净尽。我希望普天下的德才之士共同领略山河的无限,不要被尘俗完全封埋了眼,绊住了脚,所以写下这篇《游唤》。
王谑庵先生传
山阴王谑庵先生,名思任,字季重。先生作县令,意轻五斗,儿视督邮,偃蹇宦途,三仕三黜。通籍五十年,强半林居,放浪山水,且以暇日闭户读书。自庚戌游天台、雁荡,另出手眼,乃作《游唤》。见者谓其笔悍而胆怒,眼俊而舌尖,恣意描摹,尽情刻画,文誉鹊起。
先生于癸丑、已未,两计两黜。一受创于李三才,再受创于彭瑞吾。人方眈眈虎视,将下石先生,而先生对之,调笑狎侮,谑浪如常,不肯少自贬损也。晚乃改号谑庵,刻悔庵以志已过,而逢人仍肆口诙谐,谑毒益甚。
注释:【l】通籍:做官。【2】珰:太监。【3】刺:名帖。
【译文】
山阴王谑庵先生,名思任,字季重。先生作县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轻视上级官吏,仕途困顿,三次做官,三次都被罢免。做官五十年间,大半时光在山林居住,纵情于山水,并且在闲暇的时日闭门读书。自庚戌年,游览天台、雁荡山,眼界非凡,于是写下《游唤》。读过此文的人评价他笔锋犀利,气势很盛,眼光独到,文辞尖锐,任意描摹,尽情刻画,名声兴起传扬。
先生在癸丑、己未年,两次考核两次降职。先后被李三才、彭瑞吾中伤。人们正虎视眈眈,将对先生落井下石,然而先生对待此事,戏谑取笑,如往常一样,不愿意稍微贬低折损自己。晚年就改号为谑庵,刻下《悔庵》来记录自己的过错,但逢人仍然无所忌惮地谈笑,戏谑得更加厉害了。
个人整合高三复习文言资料,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