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评:《登飞英塔》

(2019-07-22 11:13:21)
标签:

诗词

文化

分类: 书生笔谈

 

登飞英塔

元·赵孟頫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衮衮危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橘,侧身东望洞庭波。

 

     赵孟頫(12541020 13227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飞英塔:飞英塔是一处始建于唐代的传统古建筑,被誉为湖州三绝之一,以其“塔里塔”的独特结构而闻名遐迩。原名“上乘塔”,后取佛家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中之二字而更名为飞英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飙: bio,本义:暴风。梯飙:谓御风而行。

     烟火:指炊烟和灯火,亦泛指人烟。

     鱼龙:鱼和龙,泛指湖中水族。

     衮:此诗中释义通“滚”。

     冥冥:昏暗貌、迷漫。

     千树橘:李衡的典故,《襄阳耆旧传》记载,李衡为丹阳太守时,派人到武陵龙阳汜洲作上宅,种橘千株,临死,告诉儿子说汜洲有千里木奴,不责汝食,岁上匹绢,亦当足够用。

     洞庭:此诗中不是指洞庭湖,而是指洞庭山,是东洞庭山、西洞庭山两地的统称,位于太湖东南部、苏州的西南部。

[作品解读]

首联启句叙事,塔高风急,作者沿梯登上飞英塔恰似御风而行。登顶凭高下视,可见塔边掠过的飞鸟脊背。此联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飞英塔的高峻。“鸟背过”句与唐人魏峦《登清居台》中“侧聆天上语,下视飞鸟背”异曲同工,此处的“过”是韵字,应读平声 (gu)

次联承接首联,视线从近推远,极目远眺,千里湖山一收眼底。一望无际的太湖与秋日明净的天空相接,可谓“秋水共长空一色”。随着夕阳西下,家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夜幕来临,户户的灯火渐渐增多。“烟火”句描写湖州城里人烟密集、市井繁华,渲染出市民生活平静安宁的氛围。

第三联诗意急转,眼前一望无际的太湖秋景虽使人心旷神怡,但貌似波澜不惊的千里湖面,底下却可能鱼龙混杂、暗流涌动,足以成为来往船只的葬身之所。随着夜色渐渐昏暗,那些飞翔的鸿雁可能迷失方向而被罗网所捕。由此联想到世间的危机与官场的凶险。

末联结合全文,点明主题。既然官场是那么险恶,那又何必为了名利涉及这是非之地呢?隐居江湖,过着半耕半读、自食其力的生活岂不自由自在?完全可以学李衡那样派人在武陵种桔千株,畜橘养家,使后辈也可过上安逸的生活嘛。太湖洞庭山区在南宋时期便以多种柑橘桑麻而闻名,故作者自然就会随着太湖的波光东望洞庭山,那里不就是一个耕读传家、避祸全身的好去处吗?此联充分表达了作者倾向于高蹈遁世的生活态度和情怀。

本诗写在作者早年隐居湖州时期,当时蒙古人入主中原,实行了严酷的民族压迫,对汉人知识分子采取了排斥、歧视的政策,致使当时的文人失去了其应有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的边缘阶层,而宋室遗民绝大多数也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拒绝接受朝廷的罗致,作者当时就是具有这样的避世思想。但赵孟頫后来却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偏爱,深受宠遇,做官作得顺风顺水,出仕30余年,经历五任皇帝重用,累官至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与程钜夫一样,成为元代前期仅有的两个能升到这一高职的南人。但作为大宋王孙的赵孟頫却出仕蒙元,多少受到世人的质疑,但也正是这位隐忍半生贰臣,以其书法、绘画、诗歌的极高成就,为汉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篇作品能够成为传世之作,还和它高超的艺术造诣有关。全篇起承转合结构分明,《诗薮》赞其“全篇整丽,首尾匀和。”尤其是“千里湖山”一联,描写江南湖山秋色,以意境壮阔、色泽清丽且富于生活情趣而成为千古佳句,可谓“句格庄严,词藻瑰丽。”

(湖州诗词与楹联学会 雷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