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学堂·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标签:
教育诗词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朦胧的月色下花儿是那么娇艳,在这迷人的夜晚我要与你秘密相见。我光着袜子一步步迈上香阶,手里还轻轻地提着那双金缕鞋。在画堂的南畔我终于见到了你呀!依偎在你的怀里,我内心仍不停的发颤。你可知道我出来见你一次是多么的不容易,今天晚上我要让你尽情地把我爱怜。
注释
暗,一作“黯”。笼轻雾:笼罩着薄薄的晨雾。笼,一作“飞”;一作“水”。
今朝:今夜,一作“今宵”。郎边:一作“侬边”。
刬(chn):《全唐诗》及《南唐书》中均作“衩”。刬,只,仅,犹言“光着”。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唐《醉公子》词中有:“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步: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走过。香阶:台阶的美称,即飘散香气的台阶。
手提:一作“手携”。金缕鞋:指鞋面用金线绣成的鞋。缕,线。
画堂:古代宫中绘饰华丽的殿堂,这里也泛指华丽的堂屋。南畔:南边。
一向:一作“一晌。”一向,同一晌,即一时,刹时间。偎:紧紧地贴着,紧挨着。一作“畏”。颤:由于心情激动而身体发抖。
奴:一作“好”。奴,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也作奴家。出来:一作“去来”。
教君:让君,让你。一作“教郎”;一作“从君”。恣(zì)意:任意,放纵。恣,放纵,无拘束。怜:爱怜,疼爱。
赏析
这首艳情词素以狎昵真切著称。
上句以夜景铺垫,黯淡的月,迷离的雾,给半夜悄然赴约,生怕被人发觉的女主人公一点方便,暗影中的明艳花朵象征着偷情的少女的娇媚和青春。女人呼男子为“郎”,说明她的心已然相许了。如今主动前去践约,恐怕曾经多次犹豫才有今天的决心的。下面原该接续下片的幽会场面,词人却做了一个颠倒的结构:他把女人行动的一来一去、幽会的一首一尾,这两个画面捏在一起,作为上片,因为它们描摹的都是女人的单独行动。第一个是淡月轻雾中女子潜来的画面。第二个则是幽会事毕,女于仓皇离去的画面。“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女人何等慌张,因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底便跑了。一双手还提着鞋子。这个画面虽涉狠裹,但生动传神,饶有情致。少女初次偷情,上片是这等行为,下片是那样心态。一方面因做错了事而害怕,害羞;一方面因偷情成功,激动而有幸福感。
下片写幽会的中心,更加精彩:“画堂西畔见,一向偎人颤。”女人走到践约之处——画堂西畔,一眼瞥见等待她的情郎,便扑过去,紧相偎倚,身子抖动着,好一会儿享受着难得的欢乐。词人用了一个“一向”,一个“颤”,描摹女子的情态,可谓大胆的暴露,狎昵的极度。末二句描摹女子的言语,更是写实之笔:“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越礼偷情,幽会不易,感郎挚爱,今来就郎。“任你恣意爱怜吧,我只珍惜这幸福的一刻!”女子如此毫无忌讳地吐露爱情,真令男子销魂无限。只有后主之情和他的笔,才会把本人的风流韵事传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从这首词看,李煜是如何擅长写人物。他以白描手法,认真细致地描摹人物的行动、情态和语言,毫无雕饰和做作。只凭画面和形象,便做成了艺术品。不过如此狎昵的猥褒的内容,不足为法。和古代《诗经》、《汉乐府》五代诗词向等描摹妇女的热烈坦率的爱情、反叛坚定的性格的那些名著,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煜的这首词,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
-------------------------------------------------------------
到七月七日“七夕节”,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所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其实每到七夕,我最先想到的并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双飞鸟,在地面为连理枝”的唐明皇与杨贵妃。而是那个生于七月七,又亡于七月七日的,被王国维先生称为“不失赤子之心”的“千古词帝”李煜。所以在七夕节的日子里,在牛郎织女也要鹊桥相会的日子里,我们就来赏读一首李煜的情诗名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词云: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当然此作能如此生动,能如此流传之广,首先也得益于这个词牌,《菩萨蛮》本身就是一首非常生动的乐曲。《菩萨蛮》是唐代著名的教坊曲,也是一种因曲牌而来的词牌典型。据《杜阳杂编》记载,故谓“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这是说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双龙犀杯,那上面有两条龙,龙鳞、龙爪、龙角分明。还有明霞锦,说是这种锦的香味是从水香麻中提炼出来的,这种锦光彩辉映、浓香能附着在人身上,锦上各种颜色交错相配,比中国的锦还要好。那个女蛮国的人都梳着高高的发髻,带着金饰的帽子,身上披着璎珞,所以唐人称他们为‘菩萨蛮’。于是当时的歌舞艺人就创作了《菩萨蛮曲》,文人也常常把自己的词跟《菩萨蛮曲》相配,于是《菩萨蛮》的曲牌和词牌,都一下非常流行地传播开来。根据这段《菩萨蛮》的曲牌和词牌,本身就非常生动、非常活泼,甚至带着一点异域风情。李白用它来写:“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首《菩萨蛮》固然也是千古名作,但李煜的《菩萨蛮》,从词境和曲调的相配来讲,大概更合乎这个曲子的原意。
你看,那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男女相会的恋情场景啊!“花明月暗笼轻雾”,这还只是那个月夜下的景物。所谓“花明月暗”,让局外人不由得有些错愕,难道不应该是“月明花艳”吗?既然是月暗、既然只是朦胧的月色,花又为什么是明亮的呢?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在约会的男女眼中看来,虽然月色朦胧,但花儿却是那么娇艳。就像那首歌里要唱的“花儿为什么那样红”, 花儿为什么那样红?那是在有情人的眼中看来花儿是如此的明亮娇艳,即使在朦胧的月色下也是那么娇艳欲滴、明艳动人,就像笼着一层轻轻的、薄薄的晨雾。这里已是眼中景,但毕竟还是景物的客观陈说——“花明月暗笼轻雾”。
据说这首词、这首《菩萨蛮》一出,当时就在南唐音乐排行榜上跻身首位,被当时人传诵、传播,成为皇家情事的一种代言。那么李煜为什么并不着意用笔、随笔写来,这样男女约会的场景就能如此生动、如此动人呢?甚至还能成为南唐恋情相约的代表之作,成为pop danthology榜上有名的经典之作呢?其实这首《菩萨蛮》能得以盛名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尤其是它来自于李煜他自己真实的生活。而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自己忍不住写下了他自己恋情相约的那种美妙场景,这首词才在当时就流传甚广,便成了男女月夜相约的代表之作。甚至在我们华夏文明史上,尤其是在爱情文学史上,男女月夜相会、月夜相约的代表之作里,除了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除了七月七日长生殿中的相会,最有名的大概也就是这个生于七月七、卒于七月七的李后主。除了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的相会,除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相会,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李后主的这首“花明月暗笼轻雾,画堂南畔恣意怜”的男女相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