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

(2010-04-21 12:08:23)
标签:

红山玉

杂谈

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
                 

        红山古玉的仿品虽然数量居多,但只要你掌握了红山古玉的门道,鉴定亦就不难了.李彦军老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鉴定学的常识,越是高古的东西,离我们就越远,它所负载的综合信息就越神秘、越丰富,就更不易掌握它的技术,而且年代越久,次生变化就越多,越不易仿造。红山文化至今约6000年至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上面有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感情,这种五千年前的信息,现代人仿制也难以达到原来的面貌,再加上五千年的自然沁蚀而产生的次生变化,现代人仿造是短时间所为,达不到长时间沁蚀的自然迹象,终归是有所区别的。

    (举例说明)

    下面就从材质、纹饰、器型、微痕观察和次生变化迹象几个方面对这二件玉器进行鉴别。

    一、    红山文化带齿兽面纹佩

                  http://s3/bmiddle/6719c9b5g845535a11a92&690     


          这种器型,郭大顺先生将它们称为勾云形大玉佩,邓淑萍先生将它们称为带齿兽面纹佩饰,也有人称为鸮(xiao)乌齿形佩,这种器型是红山文化古玉中最具特色、最具神秘色彩、最具抽象美的名品,辽宁省的牛河梁遗址就出土了一件长28.5厘米的带齿兽面纹玉佩。

    1、晶莹的碧绿色玉质,这种玉质是红山文化玉器选用较多的玉材,此玉器的颜色属于这种颜色   中的深绿色玉,周南泉先生特别认可这种玉色,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而现代仿品所用的玉质一般为淡绿色玉。

    2、此玉器的纹饰为瓦沟纹,镂孔及双面对钻孔,这些纹饰都是红山古玉最常见的纹饰。

    3微痕观察法变称微痕鉴定法,这一方法是鉴定红山古玉的主要依据之一,此玉器表面的打磨痕虽然经岁月的浸蚀和人工的抚磨,不太清晰,但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尚可找出其痕迹特征,瓦沟纹内的拉磨痕相当清晰,三个钻孔则痕迹特征相当明显。

    1)拉磨痕,红山文化的先人在磨琢好的瓦沟纹中进行拉磨加工,先人使用拉磨棒带动解玉砂进行拉磨抛光,所以红山古玉瓦沟纹中的拉磨痕粗细深浅不一,长短间隔不一致的砂粒阴划痕,此玉器的拉磨痕特征符合红山古玉拉磨痕特征。

    2)打磨痕,红山文化先人们是用兽皮沾上解玉砂慢工细活,花了不少时日才完成一件玉器的打磨。高古玉温润莹亮的外观美感,是至今任何以机械打磨作伪的玉器不能比拟的。机械抛光由于高速旋转,产生高温,破坏了玉表面的分子结构,其外观是贼亮的,在高倍放大镜观察下,机械抛光的划痕是致密均等的,其抛面也是划一的平面。此玉器的打磨痕,没有发现现代机械抛光的蛛丝马迹,其痕迹为粗细、深浅、间隔、长短不一的打磨痕,符合红山古玉打磨痕的特征要求。

    3)钻孔痕迹,此玉器有三个钻孔,属于对钻穿孔,两面先采用斜钻,然后才直钻,孔经两端大,中间小、有台痕、钻孔内壁上的螺旋纹比较粗糙,其特征为粗细、深浅、宽窄、间隔不一,这是石钻或木、骨钻带动解玉砂钻磨,因为解玉砂大小不等而形成的痕迹。现代钢钻钻孔在壁面留下的螺旋纹比较细腻,粗细、深浅、宽窄、间隔都是一致。上面所有的加工痕迹,由于岁月的作用,已经圆纯化,没有当初的尖锐感。

    4、从次生变化迹象进行鉴别。玉也是一种有生命的矿物质,具有不断吸收其他元素或排弃其某些已有元素的特征,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入土后,会随着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产生一定的物理及化学的反应作用,玉的颜色和玉表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慢慢的自然变化。而赝品的变化则是人为短时间的强加,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红山古玉五千余年的自然沁蚀次生变化迹象也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1沁色:此玉器有黑、青黄、褐三种沁色。

黑色水银沁最多,黑沁是点、线、团块状,呈渐退式的晕散,借助射灯的照射透视,可以观察到一些黑沁已在玉内形成,尚未达到玉表,这些沁色形成既有由表及里,也有由里及表的形成途径,属自然形成的沁色,而人工沁色形成只有由表及里的一个途径。

青黄色沁仅是一小块,凝结状。而褐色沁是不规则点、块状,由表及里而成,这些褐色沁有人称为土沁,也有人称为蚀斑,这种沁色人工也可以仿造,同样不规则的叶脉网状,但是与自然沁色还是有所区别的,人工沁色是平面状的而自然沁色是立体状,此玉器的褐色沁手摸非常光滑,但在高倍放大镜观察下,呈丘斑状,沁色沿着晶体之间的空隙渐进性地深入玉肌,这样深浅不一的沁痕,干净利落的网纹,是岁月作用于疏密不一的玉质晶体的结果,是自然生成的古韵旧气,而非现代任何能工巧匠所为。

    更令人惊奇的是,此玉器经光线照射,可发现在黑色沁处有不少点、线、片状的闪光点,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发现玉的晶体已宝石化,在光线的照射下,只要角度合适,就能看见这些玉的晶体反射出洁白、金黄二种钻石光,非常显眼,非常漂亮,这种反射出钻石光的沁色,目前人工尚未能仿造。

    2)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此玉器的表面已形成一定纹状的沧桑感,其它浆凝重而滋润,蕴涵着一种内敛而温和的宝光,而新玉的包浆则是贼亮贼亮,呈现出一种张扬而亮丽的油脂光。

    二、 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http://s10/bmiddle/6719c9b5g845542f08559&690

 

           该玉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丫形器。丫形器也是红山古玉中另一型抽象艺术的名品,它的器形象个字,所以称为丫形器,根据三维视图制图学原理,丫形器是猪龙的正视展开图,是祭祀工具或是民族首领的权力象征,它的用途目前还是一个谜。

    1、此玉器材质属透闪石,青色软玉,属产于东北的河磨玉,变称宽旬玉籽料,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料材质。

    2、此玉器的纹饰为瓦沟纹,玉猪龙眼,这些都是红山文化玉器常用的纹饰。

    3、微痕观察法,此玉器是呈片状,边缘除了银锭状的大嘴外,都磨成了刃状,猪龙眼的阴刻纹中可见二次加工的痕迹,在嘴及靠近大嘴的瓦沟纹的打(拉)磨痕尚清晰,下部的瓦沟纹由于先人们在使用时人手摩挲,拉磨痕已摩平了。

    1)猪龙眼阴刻纹中的二次加工痕迹,第一道工序是使用工具使阴刻纹成型,究竟使用何种工具,目前仍有争议,张广文先生主张的是宽边砣横向磨琢工艺,李祥云老师主张的是石片刮削工艺,而笔者主张的是桯(ting)杆旋转磨琢工艺,第一道工序的痕迹由于没有被第二道工序完全遮住,尚见具有旋转工艺留下的糟糙的、深浅、宽窄、间隔不一致的砂划痕。

    2)拉磨痕与打磨痕也清晰可见,具有红山古玉工艺的特征,而同时这些加工痕迹经过岁月的作用,已经完全圆纯化,已没有当初的尖锐感。

    4、从次生变化迹象进行鉴别,此玉器的原色为比较浓的暗绿色,由于埋入土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其某些形成暗绿色的元素物质慢慢逸出,而没有其他显色的元素物质与其交换,所以就变成了淡淡的青色,这种玉变迹象应该是保真系数较大的标志,此玉器尚有无规则块黑沁和褐沁,这些沁色都深入玉肌。

    1)此玉器下部边缘处有一个不规则的圆疤,由于五千年岁月的作用,疤已经和表面的玉质融为一体。

    2)此玉器上部有二条线状绺(liu)裂,杨伯达先生在《传世古玉辩伪综论》中说:而人工伪沁则不同,往往避硬就软,渗入石性、瑕疵(xia chi)、绺璺(wen)等,其瑕疵绺璺处染色特重 ,所以伪沁在绺裂两端是同色的,染色也特重于周边的伪沁。而此玉器的绺裂两端并不同色,这种现象与玉石的晶体解理交角有关,这种明显色差的绺裂沁脉为真器的可能性很大。

    3)此玉器表面有不少不规则状小蚀坑、小蚀洞。坑洞底呈参差状。李彦军老师在《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中说: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此玉器的蚀坑中都有氧化物,不少蚀坑中,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可观察到闪亮的结晶体,有些孔洞口小腹大,具有相当的深度,光凭这一迹象就可断定此玉器为真品。

    4)结晶物沁点。也有人称为金属沁点,这是红山古玉特有的沁,此玉器的沁点为针尖般小,为洁白和金黄二色,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可见一些沁点在玉的表面,有一些却包含在玉表皮之中,象这样针尖般小的结晶物沁点,目前还不能仿造。

    5)在放大镜观察下,此玉器内有一粒粒的细小圆点,如小米粒状,颜色比玉器颜色淡,呈青白色,这种沁色你们称为饭糁。

    6)此玉器的包浆熟旧,具有含蓄的东方美,完全符合红山古玉的包浆。

以上两件玉器是红山古玉之真品!

    图解一:白玉太阳神

          http://yinfanart.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94210106887.jpg

 

         此玉器头上有双角,角尖相连,蹲坐状;颈后有一鼻孔可供佩带。类似羊脂白玉质,比较油润;表面打磨痕已消失,泛玻璃光。但纹饰中、钻孔内尚可找到加工痕迹,可用微痕分析法进行鉴别;褐色沁几乎布满全身,沁色深入玉肌,有晕散现象,有比较难仿的藻状沁,沁脉纹理清晰,属于大开门的红山古玉。

    图解二:青白玉酋长神像

         http://yinfanart.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94210124526.jpg

       

       此玉器是圆雕,浓眉大眼,蹲坐状,钻孔比较多,包括牛鼻孔在内共有七个钻孔,钻孔中的螺旋纹清晰可见,表面的打磨痕,纹饰的加工痕迹尚清晰可见,可用微痕分析法进行鉴别;褐色沁自然,深入玉肌,有晕散现象,沁变中出现玉色质变现象,就是在沁色中间出现比原来青白玉色变浅变白的现象,这种现象比较难仿,脚上褐色沁中有一小片冰片纹,也属于大开门的红山古玉。

 

    图解三:青白玉猪龙蹲坐神像

        http://yinfanart.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9421053879.jpg

       

        此玉器是圆雕,猪龙首人身,颈后有牛鼻孔可供佩带;钻孔中螺纹清晰可见,表面的打磨痕、纹饰中的加工痕迹尚在,可供微痕分析法进行鉴别,头上右耳有一片褐色沁,沁色自然,沁变中也出现玉色质变现象,这种现象比较难仿,器表面已出现桔皮状,这种桔皮状也比较难仿,也属于大开门的红山古玉。

    图解四:碧绿色跪人神像

           http://yinfanart.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94210934824.jpg

           http://yinfanart.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94210956665.jpg

     

        此玉器是圆雕,跪坐状,玉色从绿到浅绿,再到绿黄、杏黄,色阶过渡自然;沁色有红、黑、白三种,白色沁属于质变,红、黑二色沁属于沁变,红色沁显块状,沁色晕散,黑色沁显点状,白色沁显条状,器身及纹饰中的加工痕迹已消失,纹饰中、钻孔内有弱酸长期作用形成的线条或网状沁蚀痕,与强酸短时人为强加的腐蚀斑区别明显,钻孔中的网状蚀沟有针点大小的次生结晶形成,质感比较熟旧,有果冻现象,属于开门的红山古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君子比德于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