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羽文
羽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1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外国小说欣赏》(二)

(2011-03-06 21:42:30)
标签:

浙江

新课程

学科指导意见

外国小说欣赏

(二)

教育

分类: 教学随感
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叙述这一知识话题,选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和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篇小说。前者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后者是发展要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能说出《桥边的老人》的叙述角度与人称。
3
.体会《桥边的老人》中对话设计言简义丰的特点和推动叙述的作用。

发展要求
1
.指出《墙上的斑点》的人称运用和叙述结构。
2
.体会《墙上的斑点》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的特点和效果。
3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说明
本单元没选典型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小说,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从课本内外选取相关例文进行教学。
【教学建议】
两篇课文都应围绕共同的知识话题叙述来教学,《桥边的老人》精读,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海明威小说冰山式的简洁,《墙上的斑点》略读,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意识流写作恣肆,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知外国小说的叙述特点。
教学时要处理好文本解读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一般来说,精读课文应先从文本解读入手,在解读中渗透单元知识,再作知识归纳;略读课文可采用知识讲解和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把课文当作例文来处理。
《桥边的老人》的教学可从理解对话的内涵切人,引导学生想像推断,说出老人话语中的丰富含义,进而体会该小说叙述的言简意赅。《墙上的斑点》完全由内心独自构成,教学时可抓住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引导学生了解叙述人联想想象的杂乱无序和叙述结构的相对有序,在此基础上重点阅读显示作者女性主义观点以及挑战世界既有秩序思想的文段,领会小说的主要内容。
【写作】
组织学生进行记叙文续写练习,着重掌握叙述腔调的特点。可采用教科书上的配套练习,也可以另拟题目。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尝试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叙述腔调去叙述同一个故事,体会它们的效果。
【课时安排】
《桥边的老人》2课时,《墙上的斑点》1课时,写作”1课时。
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场景这一知识话题,选了雨果的《炮兽》和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两篇小说。前者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后者是发展要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3
.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
*4
.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2
.分析《炮兽》三个主要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
.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要求
1
.能说出安东诺夫卡苹果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课外阅读雨果《九三年》原著,并就原著中的人道主义问题进行讨论。
3
.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说明

【教学建议】
这两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大胆取舍,突出重点。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作为场景描写的例文选人课本,教学时不一定要先介绍《九三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可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描写的特定场景——大海中一艘军舰的甲板上,体验小说场景的具体内容,体会朗德纳克侯爵在这些场景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才能、刚毅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引导学生找出《炮兽》中的比喻句、排比句,体会这些语句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作知识梳理,明确场景的含义、性质和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教师可以简介《九三年》原著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就原著中的人道主义问进行讨论。
《安东诺夫卡苹果》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相距较大。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可适当规避。比如课内只讲小说的第一部分,体验小说的画面内容,分析小说的描写方法,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绪。
【写作】
1
.组织学生观察雨后黄昏和雨后清晨的景色,注意它们有什么不同。也可让学生仔细辨析雨落在草丛中与落在水中的声音的不同,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2
.组织学生分组写四个场景,每组写一个,将其连缀成一篇小说。
【课时安排】
《炮兽》2课时,《安东诺夫卡苹果》1课时,写作”1课时。
第三单元
本单元围绕小说中的主题这一知识话题,选了高尔基的《丹柯》和保罗戈埃罗的《炼金术士》两篇小说。前者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后者是发展要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
2
.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
.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4
.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情感。
2
.了解《丹柯》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发展要求

1
.读《炼金术士》,从作者对老妇人释梦、麦基洗德解天命的叙述中体会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2
.读《炼金术士》。能从自己对梦想的理解出发来认识牧羊人实现梦想的旅程。
3
.能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注意体会主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说明

【教学建议】
《丹柯》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以铺张、夸饰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小说的主题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从把握人物性格人手,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哲理性主题,分析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主题形成的途径和实现效果。要引导学生体会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分析悲剧色彩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审美力能力。
《炼金术士》运用象征与寓言的写作方式,朴素、亲切地将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在教学中要着重理解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等的象征义,从而感受作者所欲表达的真实意图。
【写作】
整理对这两篇课文的阅读感受,选择其中之一,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时安排】
《丹柯》2课时,《炼金术士》1课时,写作”1课时。
第四课时
本单元围绕小说中的人物这一知识话题,选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娜塔莎》和泰戈尔的《素芭》两篇小说。前者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后者是发展要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2.
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
了解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区别。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2
.体会环境、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的媒介作用。


发展要求

1
.理解《娜塔莎》把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描写的特点。
2
.认识人物刻画在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地位。
3
.能鉴赏古典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说明
【教学建议】
《娜塔莎》教学可根据文本刻画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所节选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更真切地体会少女娜塔莎的兴奋之情。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娜塔莎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在教学中可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落实。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深陷爱情泥沼的娜塔莎形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补充相关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心理。
《素芭》是一篇以表现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作品围绕素芭这一人物形象创设了一个唯美的自然环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写作】
1
.设置情境组织学生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800字左右。
2
.就所读过的著作中的某一人物,写一篇人物评论,字数不限。
【课时安排】
《娜塔莎》2课时,《素芭》l课时,写作”1课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