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 点 儿 》说 课 稿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资料 |
教材分析: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学情分析:
教材到此,学生已入学三个多月,学习了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朗读能力有待提高。他们记忆力较强,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还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还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初步认识12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朗读,并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云妈妈有很多爱唱歌的孩子,你听!他们又在唱歌了:“滴答、滴答——沙沙沙……沙沙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学生会回答:雨点儿。然后,让孩子美美地大喊雨点儿的名字,教师请出小雨点儿与孩子们见面(点击歌曲),然后揭示课题《雨点儿》。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激起了学生无尽的兴趣。此刻抓住时机,直奔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导入新课后,我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点击课文),然后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读明白什么就说什么,了解多少就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读通全文后,我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带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点击生字)。反馈检查时,让学生通过摘苹果等游戏自由选择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和“飘落”(展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数不清,什么东西飘落,并依据课后作业的安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 小草从______哪里_______,_______从_______怎么样等。引导学生进行“从”的句式练习。
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我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为什么”提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小雨点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为什么大雨点要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学生反馈时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充分读好问与答,利用课件示(点击动画1 --后退键–喇叭),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读,同桌戴头饰表演读等,感悟文章内容,培养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学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疑,使学生明白,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相信小雨点长大后,也会去帮大雨点的忙,使那儿长出更红的花、更绿的草。让学生体会到其中关心、友爱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而取代了教师繁锁的讲解与分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我积极挖掘教材,确立第五自然段,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
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课件再现美景(点击动画1),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点击前进按钮)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点击动画2——前进按钮),媒体创设了情境,情境又助燃了感悟。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此刻,学生的各种感官都会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课文延伸,彰显个性。
在这里,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通过创造及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提供给学生机会,搭建起他们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制作,让孩子们再次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可爱.
五、仔细观察,书写生字。
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把字写匀称。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上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
http://s3/middle/671484b8h93e86bf76a22&690雨
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育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努力落实创新智能的培养目标。
由于经验不足,还需各位领导、老师的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