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码头
| 分类: 街巷 |
上到江干,下到湖墅。已经在北京生活了70多年的舅婆小时候住在雄镇楼,她说杭州城很小,从江干码头到拱宸桥,走路就能打来回。
与地图中的“上北下南”正好相反,这里的上和下是以钱塘江为标准的,钱塘江的上游谓“上”,钱塘江的下游是“下”。上八府宁、绍、台、温、婺、衢、处、严,下三府杭、嘉、湖,分别说的是钱塘江的上游和下游。
安徽、衢州、丽水山区的木材是用放木排的法子,从新安江、钱塘江的上游顺流而下的,终点就是江干码头。木头要在码头堆放1-2年,待水分和油分散尽了,伸缩性比较稳定之后,才能使用。这话是民国年间小河直街永达木材行的姚老板说的。老人家一辈子勤俭,家里已经有别克轿车了,他还坚持步行,从小河直街到江干码头去看自家的木头。他的儿子感叹:我的爸爸一辈子没有吃过一只鸡。要知道,后来的杭州木材厂、杭州搪瓷厂可都是姚老板的产业改造的。
和西湖边文人的旖旎风光、拱宸桥近代工业的雄厚不同,江干码头是有点江湖味道的。本来做的就是风里来、浪里去的生意,要拼出性命来的。复兴街一带原本是贫民窟,小孩子从小捡船上跌落的木头、柴边皮过活。后来,南星桥、闸口都通了火车,就更闹猛了,江干码头成了沪杭铁路和浙赣铁路的枢纽,地位卓然。也正因为如此,1937年日本人曾经放火烧光了复兴街边的木头房子,成了人间惨剧。
(2022年5月4日的南星桥依旧有火车经过)
(飞云江路和之江路口的赞成中心)
现在钱塘江上已经有10座桥了,江干码头这个统称已经很难找到具体的对象。最早望江门、凤山门、南星桥一带应该不止有一个码头,物是人非,渐渐都消失了,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码头估计就是同治年间建造的“浙江第一码头”了,六个大字还是张静江先生写的,也已经于1998年停用了。
这个码头是胡雪岩投资10万两银子建造的义渡。传说他还是钱庄跑街的时候,有一次到对江去收账,不小心把回程的铜板掉落了。钱塘江上的船老大都非常霸道,付不出船资,是要把人扔到江里喂鱼的。胡雪岩再三恳求,也不行,最后是一位好心人替他付了钱。所以,发迹之后,胡雪岩建了这个码头,买了船,让两岸的老百姓免费乘坐,断了船老大的财路。
我四、五岁的时候,在这个码头坐过渡船,从这里过江到达的是西兴镇,再转公交车到萧山城厢镇是比较近的。钱塘江一桥到达的是浦沿镇的联庄,要绕一点路。那次,我们一大家子兴冲冲地赶去萧山杏珍阿姨家去做客人。这个杏珍阿姨是我外公奶母的女儿,年纪和我的外婆是差不多的,却按照旧式的说法,和我母亲算同辈。那时,她家还住在老式院落里,极宽敞,烧的大柴灶。我们这些杭州伢儿无比兴奋,在灶间玩的不亦乐乎。不仅是我们,外公也是很喜欢骑上28寸自行车,过江去杏珍阿姨家的。因为五少爷上门,茹素的杏珍阿姨总要烧一桌子好小菜,再倒上老酒,好好招待外公的。
前两天,我突发奇想跑到浙江第一码头去拍照片。从南星桥地铁站出发,沿着飞云江路拐到之江路,路口有一个指示牌“浙江第一码头”。穿过江边的绿化带,里面是游步道,居然有人在这里露营。码头就在离路口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和老照片里宽阔壮大的印象不同,现在的第一码头看上去还没有西湖边的游船码头气派,倒是“中国海事”的牌子为它壮了声色。对岸便是“拥江时代”的高楼大厦。回想大家挑着青菜、鸡蛋,推着重磅脚踏车,坐渡船,往来钱塘江两岸的热闹情景,也不过40年的功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