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观音、江湖汇观亭、三茅观和四宜亭
| 分类: 街巷 |
这一次,我和妈妈从察院前菜场旁边的一条小路爬的城隍山。太庙广场生机勃勃,疫情对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大妈们不跳广场舞了,改耍太极球了,闪转腾挪,幅度很大。察院前街的炒货店、蔬菜店、水产店热闹非凡。著名的文娟酱鸭春天不卖酱货,门口堆了小山一般的春笋,品种是白蒲鸡,生意照旧不错。唯一让人感到唏嘘不已的是,那个卖“杭菜”的老奶奶越来越落魄了。最早的时候,她是有一间小小店铺的,卖杭州卷鸡、咸菜炒毛豆之类的冷菜,味道很好。随着大马弄房租的不断上涨,她搬到了一条黑黑的弄堂里卖货,孙子时常帮忙。今天我看到她一个人站在太庙广场上摆摊了,菜蔬的品种只有杭州卷鸡一样,不知道老奶奶的生计还能维持下去吗?
小路真的是非常小,小到要用一张大大的指路牌写上“上山路”几个字。台阶虽说不是很宽,也修建的非常整齐,并不荒凉。山脚下面,有一座小小的房子,好像上维护山林的工人住的。
从这条山路走上去,最先到达的是泼水观音。石壁上有一幅线刻的观音像。雕像刻的不深,所以只有被水泼湿的时候,才能显现,因而得名。原作已经于70年代被破坏。现在的这幅是2003年重新刻的。泼水观音旁边的白鹿泉几个字倒还是原来的。泉水非常清澈,养着一池漂亮的金鱼儿。
再一直往南爬上去,就是江湖汇观亭了。这个亭子得名于它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亭子位于紫阳山顶,西面是弱质纤纤的西湖,东面是奔腾而去的钱塘江,所以叫做“江湖汇观亭”。我们从螺旋形楼梯走到二层,上面观景的人还不少。西面的景致依旧,春日里的西湖是淡淡的透明的蓝,远处的湖中三岛绿意盎然,近处的城隍阁挺拔巍峨。可惜,东面的钱塘江已经被层层高楼大厦挡住了,只剩下一条细细的线。在几个晨练大伯的指点下,才搞清楚这边是城站、那边是凤山门。杭州的大伯吹起牛来,有自己的套路,先是谈谈这个月退休金有没有拿到手的现实问题,然后说说这次疫情的国际形势,最后突然闪到了他某年去了江西的龙虎山,语言风格是粗俗中带着哲思和幽默感的,杭州人叫做“说死话“。这种”说死话“是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没有炫耀自己财富、智力的意思,纯粹是为了好玩。
从江湖汇观亭往另一个叉路走过去,就是三茅观了。唐朝时期,这里出了三个得道成仙的道士-三茅真君。宋高宗在这里修建了皇家道院,存有七宝,也就是七样文物。又传说于谦在这里读过书。于谦祠就在高银街这边的太平坊巷(传说就是故居),那么他到紫阳山上读书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三茅观被修建成古朴的书院的样子,院子里还有几块香糕砖、柱础,别有风味。三茅观的旁边开了个茶馆,环境清幽,我和妈妈想进去吃杯茶的。结果打工的大姐好心提醒我们,这里的消费很高,一杯茶要88元。我们就知趣地离开了。
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从四宜亭这条路。四宜亭的住家已经很少了,只有三、四幢80年代的居民楼,另外一边是干休所。路边还有一个专门养鸟的地方,似乎都是不错的品种,叫声特别好听。这里的景色不错,是闹中取静的地方,但生活不太方便,买东西要走过长长的山路。与四宜亭垂直的四宜路上有高级写字楼-四宜大院和高档楼盘-中大吴庄。这里富贵派头十足,进出小包车,连保安的卖相都要好一点,与刚刚上山的察院前街的人间烟火气十足是完全不同的氛围,仿佛是两个世界。一座方圆不超过3公里、海拔100来米的山,集合了贩夫走卒、文人骚客、皇家别墅、道观佛寺、革命老前辈、豪宅新贵人、喝茶盘珠子的,这是吴山最迷人的地方。
回家翻翻网友拍摄的老照片。说是老照片也不过是90年代末城隍山大规模拆迁的时候,基本上粮道山、管米山、大螺蛳山、小螺蛳山都是老式墙门房子,大家都是脚碰脚的老百姓。女人搬把小竹椅,前头摆张骨牌凳儿,坐在门口剥毛豆儿。男人大热天挑了一筐煤饼,在路上走的一身汗。 小伢儿做作业也是在弄堂口头。房子是真当破,没有厨房设备,没有厕所上落水,墙头都快酥掉了。这种日子也就只能保留大马弄的菜场,稍微回味一下而已,回是回不去了。以下图片来自公众号-如一摄影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