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晨文有感
(2025-02-17 17:22:00)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读李晨文有感
张永渝
今天看到一篇文旅产业人李晨的文章,百感交集。
彼时作者是一名大学生,机缘巧合,看到了杨宇的第一部动画《打,打个大西瓜》,并通过聊天软件QQ和杨宇建立了超空间的联系。作者谈到了在某论坛看到的一篇彼时杨宇谈论生活状况的一篇帖子——“他在那篇帖子里,用真诚而亲切的笔触记录下了那段时光”——
在那三年半的时间里,杨宇几乎与世隔绝,专心在家完成这部动画。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是“三点一线”,每天往返于客厅、卧室和厕所之间。他甚至断掉了网线,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形容自己“像生活在空间站”,唯一的伙伴是一台二手电脑和一堆动画软件。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是家庭的全部收入,其中700元用于还房贷,剩下的300元要支撑母子俩的生活。杨宇几乎不买新衣服,肉也很少吃,经常去超市买特价菜。我记得他还提到一件穿破了的毛衣,这些细节特别让人动容,虽然我已经无法完整复述。
幸运的是,母亲一直支持着他。有一次,他的电脑主板突然烧坏,维修费用需要800元。母亲默默卖掉了结婚时的金戒指,才凑够了这笔钱。而杨宇还要面对邻居和亲戚的流言蜚语,有人说他精神有问题,有人说他啃老。在那篇帖子里,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压抑。在家里一个人做动画,没有收入,也不知道未来能否通过这个获得经济来源······
当柏林电影节的获奖邮件弹出时,杨宇正在煮方便面。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才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母亲从卧室探出头问怎么了,他哑着嗓子说:“妈,明天我们去吃火锅吧。”
一个月来,一众文友的核心议题是Deepseek及各种人工智能的话题。我以为,文学小省之一堆地级市百分之九十九的“作者”已经死了。全部的老干体和日报副刊、晚报副刊、几乎全部的已发表、预发表的可以一般交流的诗歌、散文和评论。原创意义得以无限的彰显。虽然外行依然看不懂、依然瞎逼逼,虽然酱缸里的蛆依然在骨冗。
可惜的是文学小省和一众地级市不需要原创的种子,不需要真正的像杨宇一样有才华有死磕精神的作者。文学小省和四川的差距比人和类人猿的差距还大。我只说一个很边缘化的原因——安全冗余富集的文学小省对时代隐喻太过敏感。在文学小省的老少边地区文学活动就是无手者的永无勃起的性幻。
而亲情几乎是唯一的托举。前几天,我写过一则片段《感同身受》,亦与不断票房增长的《哪吒》有关——
有位博主说票房已突破100亿的《哪吒》系列的导演饺子(也曾“啃老”)曾说:“我从来没有让我妈失望过。”这让我想起母亲——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呢对我能“感同身受”——我自己也没有习得这样的本领——总是相信我,以我为傲,包容我,赞美我,在几乎每个人的面前。我的作品(主要是诗)她太多看不懂,但一直坚持看,一遍又一遍。直到去世,床头也放着我的诗集。
直到现在,他已经瑞入苦寒至暗之地,也依然在梦里内外头尾一个又一个珍贵的细节。每个细节都嘟囔着一个短语——“感同身受”——曾经不以为然的赞美、肯定与温和的情谊如今像落在湖心的雪,偶尔望见,难以触及。
谁会给别人三年半的时间?1000余天,毫无理由的支持?外人就好像夸张的球迷,赢了球又蹦又跳,刚输了两场就倒竖大拇指喊着主帅下课,他们的耐心只有两个星期。
我洋洋自得的啰嗦是母亲快乐的开关,我的叹气是母亲揪心的启动器。1973年9月至2023年11月、母亲清醒之前,只要我一报怨,母亲或者给我切西瓜、或者领我去小卖部买面包;或者领我去买白胶鞋;或者领我去刚开业的哈达商场;或者让我把同学请到家里做客,私下里让同学某劝我;或者重复我的抱怨,像我一样对某事骂骂咧咧;或者与我长时间谈心;或者拿出我的诗集询问某篇作品的含意;或者赞美我买房子的眼光;或者说她想好了,过生日至少给我5000;或者赞美我女儿的学历和作品,说“我不是说来,仙人球都开了,预示我孙女能考上”;或者什么也不说,去北屋橘色的吊橱里从她蓝色的李宁牌的小包里找出200块钱······她总是解决具体的问题,遇上灰尘,不是简单的用喷嚏共情,而是随手抄起小笤帚狠劲儿的拂扫。
我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往朋友圈发一遍李晨的文章:《十七年前,<</span>哪吒>导演杨宇通过了我的好友验证》。
(20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