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随感
(2021-11-28 11:11: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1、当然,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红山诗刊第一期发行后,诗人安琪提出意见,认为行间距过大,不仅不美观,也不经济。还对其他的设计提出了意见,包括分栏等,第二期开始,《红山诗刊》的版式设计有了极大的改观。可以说一本比一本好。所以,专业的事得找对专业的人,只有专业的人也可以不负时间的信任。
2、虽不能说是细枝末节,但和内容的选定比起来。确实算不上什么。红山诗刊从来不是一个小圈子的同仁刊物。实际上,很长时间,红山诗社同仁的作品只能出现在名曰“红山诗苑”一个很小的田地里,但这是红山诗社同仁的共识。一切以作品说话。这样常识性的选择维持着红山诗社的视野与格局。11年来,从未改变。
3、作品是“群”的基础价值。董辑在文章中写道:“诗歌现场有了,下一步就是在场,诗人的在场,我认为,只能是作品在场,只能用持续的不间断的写作,才能在场。作为诗人以名号的方式存在于某地的诗歌现场中,要么成为活动常客,要么成为聚会大咖,要么成为历史背景,意义都不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有诗歌现场的地域,真正在场的诗人也不多。更多的都是伪在场,看似在场,结果回头一看,没作品也没写作行为。”,这句话于我而言是雷霆般的打击。很长时间以来我痴迷“活动”,这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我觉得只要是参与人数多、场面热闹,活动就成功了。随后宴席上的同题、
讨论、决心将会把“活动”的成果稳定下来。多年以后我发现,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在场和一厢情愿损耗甚大的努力。反而是那些小范围的、围绕诗艺而展开的讨论对写作偶有助力。
4、于版式而言,没有平白无故的合宜,只有不断试错后的相对合理。排版如是,校对如是,封面设计、扉页设计、结集起意、落实种种或亦如是。
5、起意是一瞬间的事,如同灵感降临,但贯彻执行这瞬间的感觉确是件麻烦事。菲利浦·拉金诗《最新的面孔》写出了这一见钟情后情感的倦怠——“你的/美神雕像会不会行走?/我是否必须在身后追赶,直到/有所发现——或者无所发现——但要转身折返已经太晚?”有时候也想放弃,组稿和校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近日母亲身体不佳,加之琐事缠身,这个忙碌11月,令我感到疲乏。但终于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的效果远超预期。
(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