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缝插针

(2021-09-08 21:21:49)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见缝插针
      访问者爱德华·赫施作为邻居曾与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岛上一起呆过一个星期,沃尔科特的勤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沃尔科特常常凌晨四点半就起来写作连写四五个小时才停下,这时其他人オ刚起床。一台蓝色的便携打字机旁,竖了一个小画架,他刚在上面为妻子诺兰画了一幅铅笔肖像,还有几幅为《哑剧》电影版绘制的水彩故事板(他在给这部电影写脚本)。另外,他刚完成关于一个钢鼓乐队的剧本草稿、一篇美军人侵格林纳达的长文《黑暗之心的美好往昔》、一本诗集手稿《阿肯色的证言》。在我访期间,他还有两部电影杀青,基本剪辑完毕:一部是他去年在圣卢西亚上演的戏剧《海地之土》的电影版,一部是关于哈特?克兰的纪录片,将在公共电视台播出。“
     我难以用准确的语言形容当年读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鹭》的情景,那份舒畅快意如同我刚刚结识疯狂的迪兰、优雅的拉金,幽默的索雷斯库和朴素细腻的希尼。沃尔科特越写越好,丰沛的创造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出版这部后来荣获艾略特奖的诗集时,沃尔科特已年逾八旬。
       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是五十五岁,这个岁数当代的许多作家已经写不出东西了。躺在功劳簿上数钞票的有之,更多是自暴自弃怀才不遇得喝闷酒。沃尔科特在诗里写,“如一盏防风灯高悬”。说的是他自己吗?——不止精神上的召唤,还有技术和机制上的引领——大诗人手里的金针可以度化一种成长中之截然不同的语言,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精神现象。赵卡说,《白鹭》让他重新发现了汉语之美。
      如何破解时间焦虑?沃尔科特的机制足资借鉴——“虽然他以诗闻名于世,却忙于如此多的其他项目,写诗只能见缝插针似的。” 哦,见缝插针,见缝插针——《巴黎评论》的记者在访谈的引语中给出了简约、实用的解答。(详《巴黎评论·诗人访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节奏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