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蝴蝶》读后记

(2020-12-21 14:41: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蝴蝶》读后记
 疏竹
读蜀恒的书一向是从后向前读的,这与我平时的阅读习惯截然相反,也不符合我一向循规蹈矩的性格,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也许仅仅因为蜀恒的作品多是诗歌和随笔,按他的习惯,一向诗歌占主位,随笔多放在附录里,而我自问看随笔比看诗歌更容易一些明白一些。这勉强算是个理由吧。
无论从前翻看还是从后阅读起,封面总是要看的,一只粉蝶轻盈地落在书脊上,我猜不出它是刚刚到来还是将要离去,更猜不出它从何而来或者是向何而去。心念不过一闪而过,及至读到32页《蝴蝶》一诗“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从靠近书脊/阴影里的栏杆/飞向/切口处”,恍然惊觉这一幕似曾相识。合上书本,再看那只蝴蝶,诗人说它将要飞向切口处,看来不论是我的猜测还是诗人的旨意,这只蝴蝶注定都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留,也许她此生所做的事便是“游荡在/遥远异乡/鼾声四溢的/白垩花园儿”,这只白色的粉蝶,特兰斯特罗默说“仿佛它是真理飞飘的一角”。
放过这真理飞飘的一角,作者本书是多次提到一个词语“自我驯化”,这四个字也组成了一个事件,作者将其独立出来,有一首诗,还有一篇随笔,可见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担忧,既有清醒认识的冷汗阵阵又有无能为力的莫可奈何,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关自我驯化,我觉得有双重悲哀,被驯化失去本来的天性此为一悲,而甘于自我驯化,则是第二重,尤其是自我二字。
对于边城文学现状,作者不仅仅从精神层面上指出其不足,亦从专业角度指出其无力,词汇匮乏,主题先行,表面喧嚣,如果这仅仅只是让摆弄文字的人额头出汗,那么充满悲剧严肃性的勤奋值不值得提倡,若值得,其作品不能向上迈出一步再一步,只是一部重复另一部,那么是不是让人整个后脊梁都冒出冷汗。如何避免“复印机”的辗压,《时间/事件》《预见》都开出了良方,只是良药苦口,惟愿更多人愿意饮下。
纵观随笔部分,感觉作者对边城文学的忧思较从前更重了,言语间藏着说不出的压抑。
而《蝴蝶》中的诗歌部分,大部分作品都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这些诗作借物喻人,借古说今,让人深思。作为读者,我在《自费》一诗的末尾写了一个大大的“是”字然后划了三个叹号,在《凿》《写》的标题后直接划叹号,而《熄灭》则让人后颈处一阵发凉,“遇碘/变蓝”让人拭目以待诗的成色几何。以客观事物为切入口写诗,一是需要诗人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需要诗人有足够的敏锐。
而没有想到引起共鸣的却是我看到的最后一篇,《随记•写》,应该是本书的序吧,开篇第一句便如槌擂鼓,“写是最好的自我教育”,紧接着“于无名作家来说,不断地写是使其作品成为作品的惟一现实路径”拨云见日,指明无名作者将要走的路途,“摔打在细节中,寄居在凡俗的人世与杂乱的当下”,直至成为“内心高贵”边城写作者。
掩卷长思,作者说书中说过“要有一本书作为根据地”,还说街道就是他的学校。根据地不是谁都能有的,找得到便是幸运儿,然而这烟熏火燎的人间生活,真的让人又爱又恨,想逃又不舍。便如我看那只蝴蝶,诗人说它“飞向”某个地方,我却总以为它在犹豫。
犹豫的不是蝴蝶,而是看蝴蝶的人。
(2020.1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拧螺丝
后一篇:冬至即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