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范式的讲稿
(2019-11-24 14:02: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作为范式的讲稿,兼做主持人的串词
张永渝
红山区人文教育的开端很重要,出于对边城文学及知识场域的深度了解,我邀请永东讲博尔赫斯。我仔细研究了他的讲稿,恰好手边有邱华栋、毕飞宇、叶兆言、马原讲小说的著作。将《无法抵达的南方混入期间》,似可平起平坐。唯一的遗憾,就是短了些(近8000字)。出于结构上和讲座体式上的考虑,他缩减了它的规模——“还有几个点没写。比如西部,关于环境对主题的作用等,都没写。我怕装的太多,就散架了。”(与永东聊天记录)
永东自言《南方》读过百遍,这篇讲稿是最好的证明。昨天下午14时40分,我读到了从副题为《从<</font>南方>出发寻找博尔赫斯的梦幻和现实》,虽然我掩住了耳朵,置于一口钟下,还是出现了短暂的失聪状态。再读,我在他关于阅读的拍板的击打下清醒过来:“我们文学的直觉来自哪里?来自阅读,对经典的阅读,对经典日复一日的阅读,对经典日复一日的难度阅读。没有持续性,就不会得到有效的精神历练,没有难度阅读,经验和视野就会固步自封。”
这句话让我直面最初的文学理想和瓦兰的诗句:“我怀念门框上的第一串葡萄/犹如怀念我刚刚踏上缤纷的人生。”93年在赤峰师专,在教室里彻夜畅读,95年毕业,大面积的阅读拯救了我的迷惘与悲凉。顺流而下,2005年我盘下一家书店,与永东、瑞明创办了赤峰百家讲坛,200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在我身上,孤寂的卡夫卡和一瓶子不满热情填的小镇文青左右互搏,开展了不懈地斗争。更多卡夫卡是失败者,小镇青年却无胜利的喜悦。说的具体一点,我关于读书机制的讲座因用力过猛过于黏稠,最初流出的水倾斜着变成了补蝇板。虚弱的自信因语式偏差变成了噪音。
于永东,内蒙敖汉人,诗人,作家,作曲家,音乐人,思考者。他的史诗、小说、评论、散文代表了本域的高水准。他的阅读量惊人,更加可贵的是他基于高质量阅读而生成的宽阔的视野与先进的方法,它代表了这个城市精神修炼的深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于永东将以比较文学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凭借坚定的个人化的、平等的视角与所论者同行,一同展开结构塑形,参照文学史和接受美学的坐标系,见微知著地阐释现代小说的接受美学。可以预见,这将是一次奇幻的精神历险。
经验是等而下之的东西,方法才是一个世界。永东的讲稿足可作同类讲稿的范式,亦可以称为模子,我曾经参观过加工月饼的小作坊,见过那个刻有花纹的木制的范本。接下来的讲座,我愿意揣着最初的文学理想,脑袋上顶着耐心的花纹儿,重新回炉,接受关于《一千零一夜》、《水浒传》、博尔赫斯和当代先锋小说的基础教育。
(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