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勺》创作手记
(2019-11-19 17:49: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掏耳勺》创作手记
张永渝
昨天下午,在单位打印“元知”网里的文章,随读随写。微信震动,是疏竹的微信——
——终于把《结网》和《领带夹》阅读完,用时不算短但老实说离领会还有很长距离,从诗的技法上讲,我知之甚少是对自己虚荣的保护,实际情况是一无所知,所以不做这方面的评论。我的感觉是第四十本诗集里你的思想依然锋利,我想这是一个诗人保持激情所必须的,无法想像一个温吞吞的诗人写出犀利的诗句或者给以善意的幽默。除却你推荐的《燕子》《领带夹》《等差数列》我以为《萝卜》《培训》也不错。除却你的诗,你的随笔里更显露出你对诗社同仁的期盼与现状的无奈,所谓“无效的交流”。就我自己学习写诗的体会,这种点拔,有时心里明白又不明白,要改却不知从何入手,比如现在,我想沉下身来,写一个东西,那么最难的就是切入点的选择,至于写的过程,如果你自己明白你要表达什么含义,可能就会顺利一些,当然成品会有一引起问题存在,比如意象陈旧,意象过密,节奏等问题,最要命的是词汇的问题,如你所说的“黄叶”,词语的匮乏限制了诗意的想象与表达。我个人体会一方面是和诗社同交流,另一方面是阅读,读经典的诗歌,努力去领会人家为什么那样写,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写诗是为什么,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不是以此去博取一些利益,无欲之后心才能做到纯粹为诗。还是那句话,保持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为文者尤为重要。
——对于诗歌理论我是这样看的,在我目前的水平,我要做的还是写诗,至于那些理论,稍做了解就可,不然可能就有邯郸学步的危险,可能写到一定高度,那些理论的理解就不是难事了,但当诗还没有入门时就去追随理论,我以为是本末倒置。
——当然,准备专事理论者除外。
——不知此理解是否幼稚。
我没有马上回复,过了近50分钟,我敲出了如下内容——
读了你的短信,我心不能平静,每次将书发出去,接到回音儿的只有我的母亲和你。你们的赞赏、批评种种让我不好懈怠。
接到你的信息时,我的文档里刚好打出这样的诗句(不知它最后会变成什么,要么干脆就是废品)——
悲伤在淤积
几乎淹没了颅顶
里外都是泡沫
阿芙罗蒂德在水中升起
有一股吃了药的土腥气。
我对现在的创作很不满意,焦虑却不得要领。我昨天在诗里写——
昨天
陈超在《学术思想评论》里连珠炮式地发问
被访谈者拂扫蛛丝一般轻轻化解。
猛烈的狂人朗诵勇悍的作品
知情者不愿还原
当年的情景
他感到难以言说的悲哀
疑问比陈超还多
洗得只剩
皱巴巴的一句——
为什么
所有美好的东西
都走到
希望的反面
檐下一只噤口的蟋蟀
望着《世说》里的人物——
口里的织布机忙碌地编织
哦,无端的锦绣
无端的热血
仿佛被抛掷到另一个世界
仿佛无所不能
应有尽有
握住了便不再失去
仿佛一切都来得及
仿佛才刚刚开始。
那天你没来,我见到了一个从魏晋时期来的人物。和他相比,我的气势没了。和文法活泼秀丽可喜的木朵相比,我的耐心没了。
现在的创作真让我失望,我觉得就是一种惯性在驱使。很多随笔刚刚开头就放下了,我更加热爱诗歌,但现在蹇滞不前。
接下来亦有不短的交流。我决心写一首不一样的诗。回家以后再读《查尔斯·西密克诗选》,他的《餐叉》变得清晰起来。盯着眼前的掏耳勺,于是有了如下这首——
掏耳勺
电棍一样不停抽搐的路障
搅乱了耳中人的突围表演
焦虑的副产品
商品世界分离出的
一般等价物
耵聍换来必要的狰狞
继续癫狂的建设
垒砌随时被打碎
又随时被建造
窸窣作响的
写过这首诗后,我觉得这个月值了,它不够完美,但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知道它的价值,它对我的意义。激励和阅读就这样又一次扭结作铁的锁链,把两日连接在一起。
(2019.11.1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