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克获奖
(2019-10-11 00:19: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汉德克获奖
张永渝
今天在单位加班,回家已是18时50分。使用了20年、铝制的水舀子盖住了清炒白菜。一边是雷打不动的小米粥。不锈钢箅子上除了宝国吐的红薯,还有中午剩的几个饺子、烙糕。我打算犒劳一下自己,从冰箱里拿出了稻香村的点心。打开手机,搜索颁奖现场,寻到了由某复旦大学教授做嘉宾的视频。在臆测中分析某个博彩公司的名单。
瑞典时间下午一点——北京时间晚七点,晚饭刚刚开始。我判断应有第三世界国家一名,欧洲一名。很快,文学院的秘书念出一位波兰作家的名字,我有些失望,没有听过这位小说家的名字。我想一定不会是另一个欧洲人了。我错了。他念出了彼得·汉德克的名字,我激动地叫起来,把母亲吓了一跳。因为连续几年了,我年年猜他,像是彩迷守号码。2017年,颁发诺奖时,立峰在我家,他问我是谁?我说的是彼得·汉德克和阿摩司·奥兹。当年的获奖者是石黑一雄,实在没想到,因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中已经有奈保尔获奖了。
1995年,诗人希尼获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连续两年颁给诗人,实在太幸福了。那一天得到希姆博尔斯卡娅获奖的消息,虽然她的诗我一首也没读过,我兴奋地在大街上骑车狂奔,在一个公用电话亭给晓霞打电话,还为她读了一首诗。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在一个农村小学任语文教师。等了15年,这种幸福才再次降临。2011年,又等来了一位诗人——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
当时红山诗社刚刚成立,大家都比较积极。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们在赤峰学院举办了特朗斯特罗默的作品赏读会。西露天矿区小学校长张彩公从平庄赶来参加,并分析了特氏的《果戈理》。无为和我也作了发言,无为亦从《果戈理》说起······他的方法近于08年纪念张枣的那次发言(从《镜中》开始)。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我,心里有话说不出来,打了个哇哇。这次赏读对同仁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老乔。希群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了这种进步。
听闻彼得·汉德克获奖,我的喜悦程度仅次于辛波斯卡(当时译作希姆博尔斯卡娅)获奖,甚至超过特朗斯特罗默。第一时间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我曾几次向他推荐彼得·汉德克,并将汉德克的几本文集,如《形同陌路的时刻》、《骂观众》、《无欲的悲歌》,卖了给他。前日,曾与他一起回忆激情阅读的往事,说起残雪、余华、马原、孙甘露、苏童、《傻瓜吉姆佩尔》、《第三条河岸》、布鲁诺·舒尔茨、阿摩司·奥兹和博尔赫斯。我们有着相似的阅读经历、阅读视野,对文学亦有相近的理解。
2015年,在较为灰暗的冬日,我曾导演过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自我控诉》,为了平衡过度的劳累和憋闷。。地点是一个临街的五楼。现在这篇报道依然挂在《内蒙古晨网》——
赤峰小剧场话剧 《自我控诉》开演
2015年12月21日 15:19 来源:内蒙古晨报 编辑:胡惠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
彼得·汉德克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也是当今德语乃至世界文坛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自我控诉》是作者的代表作,这出短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角色。一个幕布后面的人物从头至尾诉说自己的冒犯行为,以喋喋不休的滑稽可笑的诉说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无穷、单调、怯懦和无名的自我控诉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控诉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哀婉,蕴含着对自我意识意味深长的追求。
张永渝在演出形式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他将原来的两个控诉者改为一个,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塑造性格。还借鉴了皮影的用光技巧,表演者在幕布后面,将画家张晓刚笔下的人物形象做成影人,贴在幕布上一动不动,前面有两把椅子,但没有人,侧面的墙上挂上一副张晓刚的画作(印刷品)。
观摩者表示,此剧充满了声音的魅力和生命的激情,受到了极大地震撼,引发了长久而深入的思索。据创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到高校和其他艺术单位进行演出。
这个剧再没有演过。一年后,我以相近的方式表演过索雷斯库的诗歌《奇想》,这段经历写进了《索雷斯库阅读随感》——“2016年,在红山诗社秘书处,一位后学晚进的爱好者对着几把空椅子将索雷斯库的《奇想》搬上了没有观众的舞台。”
不知道彼得·汉德克是否看过索雷斯库的诗,假如看过,同样来自于非西部的欧洲、被耶利内克誉为“活着的经典”、“并不喜欢幽默,甚至是厌恶幽默。”(傅小平语)的彼得·汉德克会怎样评价轻盈精致如蜻蜓之翼的索雷斯库呢?
我转头望着身后空着的、有着水曲柳花纹贴面、靠背和凳面分别拧着四颗十字螺丝的学生椅。我问它——在一个打着屎腻子、互相蒙骗虚与委蛇、远离世界文学甚至文学本身、十七年文学趣味狂野回涌、对偶刀片在排比玻璃上生拉造势、同质化渐趋严重、越努力,越糟糕的文学现场,学习彼得·汉德克有何意义?
(2019.10.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