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浆张永渝
(2019-07-17 15:21: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包浆
张永渝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包浆”——“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
不独如上之具体事物,创作机制这样较为虚化的内容也需要包浆。举一个例子。本周一,我们接到任务,去赤峰宾馆贵宾楼南侧的居民楼里作特勤工作。在84年的一幢老楼的四楼,我和两位60余岁的老夫妻成了临时的伙伴。他们对我的工作表示理解。简单地寒暄之后,我从客厅撤到了饭厅,坐着硬实的圆凳,支着可以折叠的餐桌。我开始奋笔疾书。9点至12时50分,我将契诃夫的《变色龙》读完,记录了几十页笔记。另有几首诗的雏形。如下是其中一首——
青蛙与癞蛤蟆
“我不去外面的臭水沟
我不染那一身的脓包疖”
楼道里的特勤组像锯条
木锯条拉钢管儿
门里的青蛙盘出自己的时间
建起纸上的池塘
端坐在荷叶上
他觉得舒服
我将时间盘在室内,盘在可控的空间内,我以为这是合宜的,不但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也没有耽搁自己的事情。这一上午的效率位列今年之冠。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创作机制亦是如此,写的越多,效率越高,高效率的阅读促进高效率的创作,反过来有益的创作也会激励阅读。两样配合又使日常之工作更加顺畅,心情也愉悦。
为了应付虚荣或为赋新词强说之愁怨难免有刺目的“贼光”,与之相应的是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所以说,作者不怕闲事之滴撒和意外的撕扯,就怕没有合适的器皿和好的机制。
(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