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物设簖,暗接海笼——《秦风·小戎》阅读随感
(2019-04-11 12:06: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名物设簖,暗接海笼
——《秦风·小戎》阅读随感
张永渝
江淮之间有溱湖,位于苏中泰州市。此中名产溱湖簖蟹与阳澄湖大闸蟹并成为两大名蟹。词典释义:“簖”是一种将竹枝或苇秆编成栅栏直立地置入水中,以截断鱼、蟹去路进而加以捕获的渔具。“簖”字,专为溱湖而生。
电视专题片《传承》之“绝技”篇,介绍了溱湖渔民唐玉正设簖捕蟹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像《诗经·秦风·小戎》的叙述技巧。
秦地尚武,慷慨激烈,《无衣》有言:“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中亦有深情委婉之辞,如《蒹葭》。《小戎》介于二者之间,这首以思念远征西戎的丈夫之女子口吻写成的“独白诗”格调高迈,技法绵密,情真意切却不乏细节,剀切端正而不失细腻,虚实相间,层次分明。百度百科云:“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如下是《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本诗结构上非常清晰,全诗为均匀的三节,每节前六句状物,后四句言情。言情四句,整齐中有精微的变化,第一层,说丈夫在外报效国家,一想起他来,心乱如麻;第二层,想起在西戎之地的丈夫,进一步发出“何时相见”的呐喊(注意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是五个字,这是旁逸斜出的一枝,抑或是精巧的安排,如拦河设簖却留有活动的河门,晚上还要在河门两边挂上马灯,以提醒往来的船只······);第三层,情至深处,到了“载寝载兴”(忽睡忽醒;半睡半醒)的地步,如《周南·关雎》所言,“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言念君子”,无外乎思念与赞美两层意思,文辞、形状与意蕴浑然一体,如金镶玉,不可或缺,难以分割。思念包裹着深深的仰慕——赞美自己的丈夫温润如玉,待人温厚,是一个广受赞誉的奉法尊职的良人。这符合儒家“君子”的道德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普世的价值标准。《卫风》里的颂赞诗《淇奥》对此有更加深入、全面地刻画——“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文解字》有言:“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温润如玉”,可以喻君子,亦可以喻《诗经》,赞美《小戎》,亦允当恰切——外在形貌,我们可以说《诗经》/《小戎》“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大雅·棫朴》)。“猗与那与”,如斯盛大,如斯繁富,在渊渊之鞉鼓,嘒嘒之竹管的伴奏下,且让我们探究它内在品格——或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商颂·那》)。
状物六句,第一节写的是车制,第二节驾车,第三节兵器。每节之间意蕴和细部的连接像齿轮和苏绣一样精细。三节中有一个重复的句子“言念君子”,它置于言情之初,紧接状物四句。雅正端庄,紧紧将三部分咬合在一起。另有一个字重复三回——“鋈”,即白铜。铜环、有舌的铜环、矛柄下端的金属套,在叙述光辉的照耀下,隐隐闪着微弱的光芒,并以此相互呼应,是一种赞美式的连接,更是细节在行进中的呼应。
第一节在耐心地描写“小戎”之各部位之后,“驾我骐馵”句特写转近景,引出第二节之驾车场景, 兵车里扣在一起的“龙盾”,暗于下一节兵器之特写相合。诗里对良弓箭囊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越到细部越精彩,整齐中语序的变化起到了独属汉语的特殊魅力——“交韔二弓”意即“二弓交于韔”,两只弓交错着放在箭囊里。“竹闭绲縢”意即“绲”“縢”“竹闭”与弓,绳子将柲与弓捆在一起。请注意到第一节“骐馵”与第二节骐骝、騧骊的差异,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名物的小机关,但假若设身处地地投入这叙述的流水中,我们会发现独白/回忆的时间性——能否将第一节理解为良人出征,第二节、第三节理解为“兴”时所思,“寝”时所梦呢?随着情绪的推进,画面也越发真切、愈发集中于细节,感情被推向高潮,却不离雅正的格调。诗之终章,两个叠音词“厌厌”(音yan,阴平。安静的样子)与“秩秩”(有次序的样子,即进退知礼。)使文气变得宽舒和缓——紧好车辖,握住六辔,我们设想一下,恍惚中妇人如御者,良人如主将,一同将象征着奉法遵旨保家卫国的“小戎”驶入德音的清辉里。
戎,即兵车;收,轸(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楘,mu,去声,有花纹的皮条(五楘: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梁辀,(弯曲的)车辕;游环,活动的皮环(结在驾辕二马颈套上,用它贯串两旁驂马的外辔);胁驱,驾具名,装在马胁两侧的皮扣连在拉车的皮带上,用以控制驂马;阴,车轼前的横板;靷,引车前进的皮带(将横板的两根皮条前系于衡,后经过车下,系于车轴上);文茵,有花纹的虎皮褥子;毂,车轴伸在两轮之外的部分;骐,青黑色相杂有花纹的马;馵,白脚的马;牡,公马(孔,非常;阜,肥大);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因骖马内侧的两条辔绳系在车厢前面用来当扶手的横木上,故御者执六辔);骝,红黑色的马;騧,黄马黑嘴;中;服马;骖,骖马;龙盾:画龙的盾牌;觼,jue,阳平,有舌的环;軜,na,去声,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在车厢前的横木上);俴驷,着青铜甲的四匹马(一说不着青铜甲的四匹马);厹矛,有三棱锋刃的长矛;錞,矛柄下端的金属套;伐,一个通假字,指中等大小的盾牌;苑,音yun,阴平,花纹;韔,chang,去声,虎皮制的弓袋;膺,弓袋的正面;闭,通“柲”,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绲,绳(縢,捆绑)。
我们看,这么多的事物如苇秆编成栅栏置于诗行的流水中。全诗依名物设簖,慷慨豪迈之气如欲回入海口产卵的螃蟹劲道十足,随律韵铺展,卡口处巧用虚词(“言”),通过调节簖网结绳处实词的密度(此处之类比与纪录片里第二个卡口处结绳的间距正好相反,诗里前密后宽。名词的密度影响着语流的粘稠度,语流的的粘稠度影响语流的流速——水、蜂蜜、沥青的粘稠度不同,同等条件下,流速快慢有别),引导情绪之起伏——下设缺口暗接海笼(独白主人公的心理波动),三节海笼紧密相连,感情层层递进,又内设爪钩,乱人心曲乃至“载寝载兴”;上设蔑篓用于赞美,终归于温厚与典雅。
控制名词/物的密度以控制抒情的速度,陈先发的《丹青见》就是一例,再具体一点,这首诗通过控制植物名称的密度来控制抒情的速度——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这首形制均匀的八行诗里出现/提到了13种植物,“另外还有两种体系的乔木”(博主“铁骨铮铮”语)。十五种名物,前两行出现了9种;前三行,12种,前四行,14种。第一行一共8个词,16个字,植物名称计6个,13个字。形态如是,一目了然。
相较于《丹青见》的比重前倾的做法,雷平阳的《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的结构则是持平均匀——
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
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
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
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木瓜邑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三角河
又南流8公里,西纳拉竹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老王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黄柏河
又南流9公里,西纳罗松场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布维河
又南流1公里半,西纳弥罗岭河
又南流5公里半,东纳玉龙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铺肚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连城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清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宝塔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金满河
又南流2公里,东纳松柏河
又南流2公里,西纳拉古甸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黄龙场河
又南流半公里,东纳南香炉河,西纳花坪河
又南流1公里,东纳木瓜河
又南流7公里,西纳干别河
又南流6公里,东纳腊铺河,西纳丰甸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白寨子河
又南流1公里,西纳兔娥河
又南流4公里,西纳松澄河
又南流3公里,西纳瓦窑河,东纳核桃坪河
又南流48公里,澜沧江这条
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
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
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
因为现实环境、教育、心态等各种原因,许多诗人笔下的名物越来越少——“长在地上的都叫草,飞在天空的全是鸟”,立足小学汉字更多借助隐喻与反讽,把幽默搞成了滑稽,把批判做成表演,摇晃抒情如牙疼,有失风度。
状物与言情、现实世界与内心情感若无法在一首作品里达到像《秦风·小戎》一样的平衡,怎么办?我想,搭建立体的创作谱系是一个有效有益的做法。简单点说,就是尝试各种文体、题材、多种风格、类型的创作。一个小说家,一定要写好散文,一个有所顾忌“浑身静穆”的抒情诗人,不妨在散文里展示出“金刚怒目”的一面。宁让那貌似冗赘名物之虎皮车褥子垂到车毂,也莫许那滥情的膏药用力过猛贴上二狗子的二皮脸。
(201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