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闲话(四)
(2019-03-22 11:33: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诗之闲话(四)
1、有人说,为什么我写得越多漏洞就越多。我想,多半是因为他的智力未与耐心一起成长。譬如一个孩子,智力上的揠苗助长和身体上的育肥都不可取。二者配合起来,是灾难。
2、写作可以让时间变慢,这几乎是它的普世价值。
3、诗何为?——取悦自己,回应知音。
4、哎,友谊多美好。如果要选一个“主题词”做火车出发的站台,开始现代诗奇幻又瑰丽的旅程,为什么不从友谊开始呢?张枣说:“我想我的好运气/终有一天会来临/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阅读,并且喜爱。”
5、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伟大的作品如是。
6、能不能把勒内·夏尔写得像陈东东笔下的张枣。抽去一切交往的细节,把亲密留到平常的日子中,盛到想象的餐盘里。
7、作为学习的阅读和不同于消遣的阅读。写作也一样。
8、文法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多数作家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愿承认:单一的句法有失风度,是不文明的行为。
9、每天只有一点点的闲暇,都是破碎的时间。但不会比学习者的身份更谦卑。
10、和连接同样重要的是延展,读不懂,那就延展专注的时间和必要的耐心。
11、精彩的文法超越了作品和它的时代。
12、在忧伤中建设,重要的是建设,而不是忧伤。
13、书写/者僭越了信息/员与分析/师。
14、活在细节中,守住片段。
15、多呈现,少告知。这是陈超在解读毕肖普《在候诊室里》告诉我的经验。
16、一个时代变坏、变硬、变得无情是从打碎文法的多样性开始的,这样做宜于粉刷和印制口号,作集体无意识的动员,把思维简单化,清除细节与日常,去掉逻辑,将谎言和情感填进鸭子的胃里,祛除独立的个体和自由的思考。为归圈于某个集体做精神与智力上的准备。
17、大多的书是印刷品,排版的技巧可引入修辞。如字号大小、字体变化、行间距,配合以分行、断句、空格、标点的使用等,便宜而有效。
18、破执,即破除执念,那些起于积习和懒惰的自我满足和小聪明。如起承转合,逻辑分行,单一视角,正常语序,不嫌啰嗦恐怕人不懂的交代;近乎执拗的虚词连接,规规矩矩的分行和对换气不理不睬的空格······
19、意外和突然的插曲是对写作机制与技艺最好的考验。阿什伯瑞说:“我最好的作品是被别人打扰了的时候写出来的,人们给我打电话或是让我完成必须的差事的时候。就我的情况而言,那些事情似乎有助于创造的过程。”马永波转引此句之后说:“这句话似乎能解释他诗歌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枝节、转移、分叉、异质语境,换言之,包含一切(anything and everything)”。将马永波的话倒排,转到出口,我们可否这样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可否取消更多公园、展览馆、纪念馆等场所的收费项目,回归它本来的公益的职能。将更多的枝节、转移、分叉放进来,形成一种平等、共享的异质语境。这样不仅不会耽误时间,还有助于思考、积极地休息。任谁也不能把哲学家康德雷打不动的散步当成无聊的举动或无益的行为吧?假如更积极、更松弛一点、多一些准备,拓展一下视野,那么那些突然插入的事件、无来由的闯入者未必不会变成有价值的素材、带来有益的助推。
20、不是为他们的怪癖和恶习辩护,当然也未尝不可,最要不得是无限夸大,口是心非——珍惜身边的人,阅读他们的作品,更多是找到一面镜子,借四周的光亮,更好的在“往事”或“现实”的镜子中照见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