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里的光
张永渝
有人建议设立“立霾”节气。为了纪念/记住奔波在昏暗的雾和有毒的颗粒中那些孔雀般张开的肺,裹在生锈的豆荚里那些干瘪的面孔。
将立未立,日子继续。陪母亲去张大夫门诊看牙。点开微信,看文友金转发文章《学<诗>而后习诗》的引言——
天阴,霾大。抬眼不见日头,只好翻书寻些光亮。
最近买书的钉耙挥得有些乱。《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斯坦伯格的《呐喊》
这些大地上的黑暗,我们要先捂着。孩子们成长的路上,须得有灿烂的阳光。
等他们长成参天的树了,自会有分辨、抵挡之力。
小学生读经的声音,动听——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传承,说的是这吧?
金是作文培训学校的校长,《诗经》诵读是课程之一。她说,记诵是传承的基础。谦卑并非远处,承担就在力所能及的近旁,我想起陈超《论诗与思》里的判断——《荒原》是对西方文明接替、信仰丧失的经典性命名——“有人看到的是诗人的绝望,有人看到的却是敢于承担绝望的勇气”。当下,憋闷的边城之母语教育如同人文环境一样,令人绝望。但看到一些谦卑的仁者,却又生出些微茫的希望。同一篇文章,在引过里尔克的诗句后,陈超写到:“诗人吁求我们的阅读,不仅是个我的鼓翼云行······他希望我们持有和他一样伟大的谦卑,面对每一个字,发出准确的、榔头击打铁凿的回响。双方要履行这同一个诺言。”
“择善而固执”的作者,阅读的榔头应首先对准自己命运的铁凿,击打,再击打。《诗经》除了浩繁的风物、美好的情感、动人的细节、刚健有为的精神,还潜藏着伟大的谦卑、面向漫游者之瑰丽奇景和对启蒙者的启蒙——不解释、少辩驳,将凌空蹈虚的时间节省下来落实在具体的事上;向自身开掘,少些精明的算计,宁做旁观者,在忧伤中建设,不做鼓噪的鸣蝉。启蒙人者,先启蒙自己,以合宜的心智和勇气对应冷酷的冬天和充盈于内心那珍贵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2018.11.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