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则,兼致川云张永渝
(2018-11-13 08:10: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读后感一则,兼致川云
张永渝
借霍俊明《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递过来的光亮,顺便旋亮几盏灯。发现了一首诗,应和时令,盘坐在柏树枝头;另有一个片段,取自一封旧信,里面摘录的格言曾像火炬一样照亮我晦暗的时日。
“诗人陈超说:‘给一首诗以成长的时间’”。我在信里写:“如果所有的写作是一棵树的话,这条叶脉(指这封书信的写作)的伸展或许不起眼,但必将与每片叶子的成长连在一起,多年以后,我会骄傲地说,虽然缓慢、艰难,但我一直在成长。”
信写于1995年10月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寄给在大水清金矿教书、一位写小说的朋友。那时我刚刚毕业,骑着一头鲸鱼来到了沙漠。一个多月,我和自己的坐骑努力地进化,减去一头抵肩长发,努力堵住喷水的鼻孔。
多亏了陈超那本“绿色的辞典”,使我刚刚开始自觉地创作,就知道一棵树应有的形貌。信的开头,我抄录了力虹的《为什么流泪》(好句子下面画着波浪线)。陈超解读本诗的最后一段曾试着背诵——“这首诗有正义之气,有节操之骨。但是人没有为了意旨的高尚,而在艺术上做出让步。他精心构筑了此诗的结构,像一棵树,有纷扬的枝叶,但又仅仅围绕坚实的主干。这就形成一种强烈而连贯的情感力量,激动着我们的心灵。”那时,陈超在我心中的地位可以用辛泊平在文章《生命与词语的精准对接——从细读三首诗开始》提到一个词组概括——“精神坐标”。(在解说陈超诗歌《终曲》时,辛泊平写到:““明天词语的花园将是悲风一片”,诗人洞悉尘世的法则。所以,尘世的失败也将是诗人词语世界的冠冕。置身于火灾之中,诗人为词语献身,为诗歌献身。殉道的荣光,让“失败的脸比灰烬还要纯净”。而这也正是诗人追求的结果······在另一条意义之路上,充当后人探索的精神坐标。”)来自绿色的田野、厚达664页、文本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于1989年8月出版时,边城的精神坐标还不满31周岁。直到今天那本辞典依然四季常青、新颖、尖锐,引人向大道,给人以力量。
霍俊明的书里谈到了陈超在酷热中阅读福建“新死亡诗派领袖”道辉并为之作长序认真批评的旧事。我曾设想,假如明眼人陈超活得更久一些,就会有更多、像候鸟一样分散在各地的先锋诗人获得应有的声名;他们在锅炉旁、铁轨边、长途汽车站外拨奏的命运之琴音就可能会被冥冥中的知己听到;即便生活困窘感情已被流放,他们的勇气与坚执依然有意义,颖异独立的诗篇将不会被湮灭。
如下是本文开篇时提到的、被照亮的那一首诗:《柏树枝头的积雪》——
零上五度。积雪在退却
匍匐于某些粗壮的枝条
长青街邮局路北
烛台托举、宜于冥思的位置
白雪锥形的发髻
盘住天南星科植物的肉穗花序
端坐在柏树枝头
被冰棱的反光点燃
那些“刻意缩小的闪电”1
来自一头雄狮的内心
炽烈的光焰包裹正中的黑暗
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激励着西风
“展开它火焰的卷宗”2。
注1、2:详陈超《从生命源始到天空的旅程》。
(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