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如何产生的——2015赤峰实验小学清明诗会串词
(2018-10-09 20:30: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诗意是如何产生的
——2015赤峰实验小学清明诗会串词
张永渝
让我们从一场大雪开始。昨天,它进入了我的诗——
平台上的春雪
向内、向外,藤茎沿钢管儿的表面,慢慢旋转,
打滑、倒栽葱,落下。春雪拧作萝藦之杠柳
把外墙的不锈钢栏杆狠狠缠绕。
沾湿了铁雀的羽毛,仨骑着交叉的铁丝
召唤同伴。俩衔着馒头渣,沉入蒙蒙雾中
五六个点头抬头点头,踩着小狗的食盆儿
颜色更深,一只麻雀
站在菜畦红砖的边上
它感受到一种热量,来自于杂草的种子。
(2015、4、2)
最常见的景色。就是隔着玻璃看窗外的雪景,但是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加上了一点联想,于是,诗意像蒸腾的热气,向上浮动。同学们,现代诗首先来自于生活和细致的观察。
雪下在了4月2日,算是比较晚了,这是一场“湿雪”,那么我们看看,冬天的雪是怎样的呢?
大雪
胖一点的迎风面堆起高墙髻
精瘦的挑,姑姑冠
缁撮、幅巾、高筒帽、进贤冠——
外墙排水管的脑袋
假山一旁,路灯戴浑脱帽
那边大翻髻上起高椎
7座汽车像温顺的海牛
微型车,弓背蛤蟆
外挂空调如简笔画的谷仓
不锈钢栏杆围三面女儿墙
侧放的扁水桶变电饭煲
废弃的花盆儿盛一勺冰激凌
为了这首诗,我买了500多块钱的关于古代服饰、现代服饰方面的书,我觉得对得起小区里的这场大雪。这首诗的最初来源是一个字:“盖”,农谚说:“大雪如棉被”。可我又觉得不准确,我家的平台上、对面的住宅楼的排水管儿、楼下的汽车、小区路灯上落雪却呈现了不同的形状。雪还在下,我想起了一个词:“戴”,戴帽子的“戴”。接下来的写作就顺理成章了。
刚才我说了,诗歌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可仅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诗歌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知识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有了平常细心的观察、知识的储备,我们好需要一个开关,旋亮我们的诗歌之思。有时,是一个声音,像第一首诗,是麻雀的叫声唤醒了我的联想。第二诗我刚才介绍了,是因为一个动词“戴”,我比划了比划自己的脑袋,诗来了。
诗写成了,还需要反复修改,以使诗歌更加准确。这和改算术题是一样的。比如第一首“枝条”换作“藤茎”,形容钢管上的落雪的粗细还是相对合理的。第六次修改,我把第一行的“光滑”改成了“钢管儿”。增加了诗歌的质感。我们要在诗里少用形容词。不要投机取巧,要直接描摹。朴素的力量更加动人、持久。同样的,“把外墙的不锈钢栏杆狠狠缠绕”改成“缠绕着矮墙上竖起的不锈钢栏杆”,把“狠狠”去掉,因为这样写不够客观,不说,“不锈钢管儿”,一则和前面避免重复,二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尽可能的客观”,那么作者的喜怒好恶怎样表达呢,我的办法是在诗句的内部做文章。比如,我把“两只”改为“俩”,把“三只”改为“仨”,亲昵之情就出来了。把“飞”改为“沉”,我的感情也就抛过去了。即使情绪收不住了非要拔拔高,也要尽可能的将感情纳入客观叙述、描写和联想之中。比如《春雪》的最后一句。
关于修改,我再举一个例子。
树
去锦山的路上
遇见那棵树
狮鬃在狂风里摇曳
安娜·加尔特描绘的树
用干笔,涂在粗糙的帆布上
这是生存的智慧
阻滞生长以回应触碰
运笔却干脆、决绝
你看,他深褐色的头发
那一朵破碎而凌乱的火焰。
这是定稿,可以开始这首诗不是这样,它的第二段如下——
多像一位诗人
生活支离破碎
运笔却干脆、有力
你看,他深褐色的头发
那一朵随意而凌乱的火焰。
我对此的解释是: “知识对抒情扩大化的有效矫正”,我受到一本书的启发——《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第三章《植物能感受到什么》的《起负面作用的触碰》一节——“显然,植物是暴露在多重的触碰胁迫之下的,风、雨和雪都会触碰到植物,动物也会定时地触碰到很多指物,这样一想,发现植物会以阻滞生长的方式回应触碰,也就不那么令人惊讶了”。
读到这些话,我改变了这首诗的速度,以深沉的情绪和阻滞的叙述,6—8行变成了绿叶,却衬托最后两行的抒情之花更加绚烂。关于写诗,我对在座的各位最大的忠告不是诗意的井喷,恰恰相反,而是诗意的控制。从一开始,哪怕是习作阶段,我们也要养成好的习惯,一定不要泛滥自己的感情,要沉入生活之中、细心观察,合理联想和想象,运用百科知识和日常经验,要控制好情感的方向和流速,掌握好各种修正的方法。从小就养成一种朴素、简洁、刚直、雄阔的文字风格。
我曾经当过小学的班主任,教过三到五年级的语文、历史和地理,在四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我的学生朱旭作了一首诗,《假如》。诗歌如下——
假如我是天空
我要蒙上眼睛,人们把我污染的太严重
假如我是河流
我要干涸,人们把我污染的太严重
假如我是树木
我要腐烂,人们把我变成了白纸
假如我是一张白纸
我要变成所有的碎片
可我是一只蚂蚁
我要搬动我身上所有的悲痛。
我觉得,诗还应该有点思想,我的手里有一张白纸,大家看,它的正面就是我们的存在之思,反面我们的声音和文辞。我撕开它,不能只撕开一面,而不撕开另一面。同学们,我们要勇于思索,虽然不免稚嫩,但却是免于奴役、免于饥寒、免于畜生的必由之路。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有些人说你讲的听不懂,那怎么办?那你就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我坚持认为,从1996年朱旭做出这首诗以后,我坚持认为,诗歌教育贵在平等,不在迁就。就像今天,我和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听不懂恰恰佐证了现代诗的本质,那就是晦涩。虽然现代诗无所不包,有着各种风格,但从本质上说,它是曲折的认知,是一条奇崛瑰丽的诗意旅程,不在于我们抓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到并想到了什么。治疗不懂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试图弄懂他。
(学生朗诵与会诗人作品)
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好诗有什么标准?
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上古读“Si或“Sei”,这是一个摩擦音,气流通过舌、齿之间的狭窄通道有节制地缓缓释放。诗的发音特点,决定了他和口号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求情绪的释放要有节制。诗可以抒发情感、表达达求、认知世界、教化民众,此外,它还具有娱乐和纯审美的功能。现代诗,有一个时间概念,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概念。它的诞生标志是19世纪中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出版。技术上的标准有很多,不在于是否分行,而在于精神上是否现代。这里不做展开,大家读一下经典的现代诗作品比听枯燥的概念要强得多。
那么好诗的标准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好看好听;有趣味;词汇丰富,技巧纯熟;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很强的现在感;神奇的联想和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朴素、品味纯正;盘缠精微、异质混成。
这些标准不是并立存在的。能达到一点就不错了。解说诗歌必须立足文本。我这里随便举出一首红山诗社诗人白希群的作品《黑天鹅》——
我只能在夜里飞
夜是我的衣裳
你们看不见我
这黑夜里黑的光
这首诗以极简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象征含义。有了生活、有了知识就可以写诗了吗?还不行,还需要有一种诗性思维。这是诗有别于大白话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诗性思维呢?那是一种诗意组织语言的和结构能力和语言技巧。结构能力,是运思方式和词语组织。语言技巧,简单点说,就是词汇和修辞。这首诗运用了矛盾修辞,有悖于日常生活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想象,最终变成了诗。有的人说,有悖于日常生活的原理,他就不准确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诗歌的准确是立足于诗意的,我们也不能抛开生活,没有生活的常态的墨绿色背景,诗意也就不清晰。
诗意的生成有很多方法,有别于《黑天鹅》的迅捷干脆,诗人沉香惯于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在舒缓的演奏中呈现曲折的意旨。如果说前者是刀,后者就是丝绸,请听——
(学生朗诵一首与会诗人作品)
对现实的思考可以更加直接的触发诗意。
(学生朗诵一首与会诗人作品)
诗意无处不在,诗意的渠氺可以直通故乡田间地头。
(请学生朗诵与会诗人作品)
游戏的心态可以带来诗意。请听《萝卜》——
萝卜
生格灵灵地
生格灵灵地
生格灵灵地脆
脆格灵灵地
脆格灵灵地
脆格灵灵地生
水灵灵
水灵灵
萝卜,水萝卜
萝卜缨
水萝卜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萝卜又名莱菔、罗服。我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它既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凉拌等俱佳;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鲜美;还可腌制泡菜、酱菜。萝卜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用、医疗价值。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说法。<</font>诗经谷风>是一首弃妇诗,"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菲,就是萝卜.
长在田间的芜菁与萝卜,有些植物的叶片又高又大,根部却小,有些叶片枯老瘦弱,但下部的块根却十分肥大,就像下蛋多的母鸡多羽毛枯槁,但不常下蛋的母鸡羽色通常较为鲜艳.找老婆应首先看人品,过日子得是把好手,天天打扮,老百姓可养不起.写作也是一样,不能靠花里胡哨的文字和泛滥的感情取悦别人,还得靠过日子的本领-----那些具有原创精神的文字,于今,此论好似痴人说梦,吃口萝卜顺顺气吧.
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讲座,就让在座的各位写出优美的现代诗,这是不现实的。但我想,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吟诵或倾听,至少可以在感性层面对你们有所触动,这就够了,生活甘美如斯,它提供给我们以无限的可能,就让我们热爱着凡俗的人世,热爱我们自己,虽然我们不是一只鸟,但我们却有鸟一样的心情。请听美国诗人勃莱的声音——
黄杨树的大叶子
在风里猛摇,呼唤我们
消失到宇宙的荒野中
那里我们将坐在一棵树下
永远活着,像尘埃。
虽然我们像尘埃一样卑微,但我们热爱生活和诗歌,我们经历的梦想,比我们能够梦想的还要多。
(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