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感怀
(2017-12-26 21:1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迎新感怀
张永渝
“雪静静地下着。”
《荀子·王制》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北方之冬,天道在“藏”。作文者宜温故知新,读经诵典。汪先生提示,为了通晓文法明晰文理,养育温情生发想象,为了更准确地描绘“璀璨琳琅”的累累果实,应向《说文解字》学习。因之甜蜜温润,欲由外部纹理知内在骨力,可从“玉”部开始。
——远望光彩夺目,近看纹理缜密,这是鲁国出产的宝玉,名曰“璠”,为文当如是。
——佩玉行文,应有所节制。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名中之“珩”,意思是一组玉器中最上面的玉器——“所以节行止也”。《小雅·采芑》言:“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文辞应与机制相符,内容与形式应相互映衬。所谓圭马皮璋,名实相合;锦琮帛璧,表里澄澈;琥绣黼璜;辞切旨远。《说文》云:“剡上为圭,半圭为璋”。
——《大雅·旱麓》诗云:“瑟彼玉瓒”,意思是,“多鲜明啊,那玉柄的杓子”。瑟,即璱:“玉英华相带如瑟弦”,意思是,“玉上的花纹相互萦绕连结,像琴瑟上的弦”。“《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是横跨百代的大学者,释字说文,准确简洁却不乏诗意,此种美好来自儒者知与行、汉字文与质的双重浸润。《说文》的精神和方法是一块玉瑞,这是“銳而不技廉而不刿”(有棱角但不伤人或物)的人格光辉和极致的汉字之美给孜孜矻矻刚健有为者最好的信物。它平和亲切却充满温情。这种英华相带,锦瑟无声的联想和比喻值得认真领会。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礜砾高价,玭珠无声。斯文凋零之际,琅玕化为齑粉;馋人高张之时,玓瓅形容鱼目。在时代强光的照射下,基本典籍里某些“宜于误读”的种子,会借势萌发、生长,以“别解”、“旁通”之法,开枝散叶——《说文》引《春秋国语》云:“珠以御火灾”——贤士虽困顿无名仍心怀灵蛇之珠,与时偕行,宁折不挠。如特德·休斯一样坚信,总有些一些东西是烧不掉、烧不尽的,无论粗鄙和平庸如何咆哮,“在蹦跳着的蓝火舌,红火舌,黄火舌/在大火的绿火舌窜动之间”,凝视和创造总会对抗一些陈腐的趣味:”那“水灵灵,黑晶晶”,“是那乌鸦的瞳仁,守着它那烧糊了的堡垒的/塔楼。”(《乌鸦的最后据点》)如君子巴易尘,以一己之力改良地域文化生态,把“读书是福”印上锦山中学学生的校服。
如上、如下黑体标注之“斜玉旁”汉字,皆见于《说文解字》,这是文明之福,华夏之福。王惠德老师说:“文明的出现有几大标志:城市和国家的兴起,文字的出现,青铜器的使用。至于中国,还应加上两条,那就是玉器的瑑琢和龙的图腾”。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若天不生仓颉,孔子仍在长夜中。文字的出现、使用,赖于大地的鞠养、劳动的化育,是交流和逻辑的产物,是思维进化和美的认知发展之必然结果,标志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根本性的进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尊重斯文,敬惜字纸的传统,这是文明累积薪火相传之道义所系。《大雅·烝民》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上天生了众民,有事物就有法则,民众秉持常规,热爱美德与文明。
我们看这些形声字:身形美好,姿态优雅,举止平和。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如它们隐喻的君子一样温泽鲜润,本义和形体会同寓意与精神,历经兵虫水火,兴衰亡替,而光明熠爚,琳琳斑斑。玉部在前,好似美事的开篇。看它形貌如公式一般简洁、游标卡尺一般精确,辞旧迎新,或可从《说文》开始,望之俨然,即之则温,情调如美玉一般古雅、思想如密林一般深邃、体系如大河一般宽广。最重要的,是它诚实的品格——听其言也实——如有需要,列出不同解释:“一曰”、“一曰”;不知道的,干脆宁“阙”勿滥。
《说文》释“璋”字时引《周礼》,举出六种配套的用于聘享的礼物:“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同样,与轻盈相连的是鸟(而非鸟毛),与江湖相知是的遗忘;大块假以文章,阳春招以烟景;花叶与朝云,锦瑟与华年。
诗云:“飞在空中的是小鸟/溅在脸上的/是葡萄的汁液”。与冬日的阅读相和,“与普希金谐韵的”、是赶来重新命名的白雪。在《葡萄月令》的开头,汪曾祺写道:“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2017、12、26)
注1:详帕斯捷尔纳克诗《“爱人”一词,甜得腻人》。吴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