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有力的清晰”——E·S·托马斯《在终点》阅读随想

(2017-11-07 22:02: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永渝读诗之八:

“强有力的清晰”

——E·S·托马斯《在终点》阅读随想

张永渝

 许多长寿的文学大师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直到生命的尽头,甚至越写越好。如歌德、托尔斯泰、哈代、叶芝、米沃什、沃尔科特、希尼。他们丰赡多姿作品对得起那漫长的人生历练。套用孙过庭的成句:“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可以说,他们“人与文(诗)俱老”。人生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威尔士大诗人E·S·托马斯(19132000)也算一个。如下是他的诗《在终点》——

 

财产不多,一椅

一桌,一榻

足可做祷告,

还有,从海边收集来的

骨状的交叉树棍

证明大自然

承认基督受难。

我彻夜倚在窗边,

窗并不太小,

可框住星星,

相对于我拒绝的

城市灯光,它们

并不遥远。白天

那些过客,他们不是

朝圣者,目光穿过雨的

栅栏,看见我像囚徒

抱紧一种信仰。我

已被潮汐的钟摆真理

释放,它说

那颗心现在低沉,

明天又会圆满。

 

 

本诗出自《绝不休战》,出版于1995年。较上部诗集相隔三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应已年满80岁。品格风貌如此简约旷达又忠实虔敬,人与诗,皆让人心生敬意。

全诗从物质写起:“财产不多,一椅/一桌,一榻”,马上接续依托于此的精神生活——“足可做祷告”。让人想起孔子赞美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是圣徒在尘世最便宜的修行。

托马斯终身在威尔士偏远的乡村教堂当牧师。严谨虔诚的宗教情怀,不仅塑造了他的品格,还是他工作的需要。他在海边收集十字架形状的树棍,马上将自然与信仰联系起来。进而写到永恒的星辰——借喻值得赞美的、人类谦卑素朴庄严肃穆的精神世界。诗人笔下的星星那么真切、可感,像墙上的招贴画一般熟悉,比“远处”城市的灯光更亲而近。这是人普遍的心理感受,因为叙述者恰当的观察位置和分寸(合理的参与感),避免了风格和主题的滑熟。我想到《召南》里“三五在东”的小星。这些聪慧的星——在低地,它框进明眼人的窗子;在峰顶,它落上旅人的帽檐儿。

夜昼,诗来到了白天。镜头对准了并非朝圣者的“过客”,从“过客”角度观察一个忠诚于信仰的“囚徒”。或许有些困惑,有点“未解忆长安”的意思。   “囚徒”的生活或许单调呆板,所处空间或许局促狭窄,但他“抱紧一种信仰”,内心无比坚定扎实。行至暮年,岁月已经洗去了大海的波涛。内心安宁,对真理却依然充满了渴求,但已不像“潮汐的钟摆”一样摇晃。“我”已被这种纠缠绞结、摇摆不定的怀疑和忐忑“释放”。“在终点”,“我”不再刻意、不再拘泥。漫长的往昔,那潮汐起伏、被每日渴慕真理的真诚之心追琢的诗篇,已变成潮汐本身——“那颗心现在低沉,/明天又会圆满”。诗人将激情和思想之涌起和平复,比作潮汐,真是神来之笔。

蓦然想起杨万里的句子:“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自以为找到了诗里“平林树”(潮汐),近处细解,仿佛又不是。缺乏对宗教更深的认识和必要的传记资料,谈托马斯,总是隔一层毛玻璃。

但约略可以懂得,面对死亡和不可逆转的衰老,抒情主人公积极地将存在之思与自然和真理融为一体,无论形态还是内容。译者程佳说“因此有评论家认为E·S·托马斯像叶芝一样,在晚年创作出了最有力的作品。作为他的诗歌译者,我也认为,E·S·托马斯在语言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无所畏惧的新境界”。和沃尔科特和希尼一样,托马斯晚年越写越好,呈现出“强有力地清晰”。是的,语句有力!更重要的,是境界清晰。

2017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赏鉴
后一篇:腱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