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卑却直——致诗人川云

(2017-06-26 15:08: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卑却直

——致诗人川云


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

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麦田守望者》·塞林格

     诗人,位卑不忘忧国,何妨正直地活着,从海子走向于坚。从大火迈向大河。

     海子说:“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保持连续性且更具建设性的诗人,离不开修辞和风格的练习。生命不仅仅是作品的宿主,更是作品本身。文离不开雅之根,雅离不开文之果,如于坚所言:“文是雅的结果,文是动词,也是名词,文是动词的时候,它是活力之源,文是名词的时候,它是规范”。一首诗(没有记下译者)贴在客厅的玻璃隔断上达三年之久,被我引进名为《自我绑缚还是破茧成蝶》的文章:“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朦胧中所见的生活》)。但读到赵振江先生的译文,我发现了一个言而有文、更具活力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在海洋的黑夜里/只有鱼儿或闪电/在树林的黑夜里/只有鸟儿或闪电//在躯体的黑夜里/骨骼是闪电。/世界啊,一切都是黑夜/而只有生命是闪电。”(《生命是闪电》)

     建国后“兰亭真伪之辩”,自郭沫若高二适始,五十年来,聚讼纷纭。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之自注里写到:“本文(《盛唐之音·音乐性的美》)不同意郭沫若对兰亭的看法,但认为传世兰亭离王羲之原本距离亦复不小,原本似应更接近丧乱诸贴”。   早上读川云随感,由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发。不知为何,我想起一桩公案和李泽厚的直率。关于“诗人之死”,众语喧哗。或许没必要在“诗歌烈士”或“不负责任”的观点上纠缠,对逝去诗人最好的纪念,是阅读并客观评价他的作品。不喜欢,可以转换频道或沉默。

     假如他曾进入阅读者的生活,我推荐文友落落的一段话——

    “最初唤起我对诗歌的热爱是一本十六开的诗集《中国朦胧诗选》,舒婷,北岛的诗第一次读到,觉得那真是诗意的语言,唇齿留香。那时在四中读初中,对面有些小书店,我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纪伯伦的《先知》。年少轻狂,粗暴式的阅读,谁说不是今天依旧喜欢文字的源头呢?我喜欢海子的一些诗,可能只是它刚好适合了我某个莫名的情绪。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有人说海子不敬畏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这样看真是有些狭隘。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每个人都有选择生的权利,也有厌弃的权利。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过不去的坎就不要过。

     我们怀念一个人,是因为他的点滴光亮曾照耀过我们。那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诗句,是埋在我们青春里的摩斯密码,总有那样的时刻,不译而出。。。

    如上写于3月26日的微信圈、《点滴的光亮》下“评论”,是2017年最值得我珍藏的文字之一。“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那些无意识的事物,尚且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类,怎能没有文呢?《文心雕龙》言:“音实难知,知实难逢”——如此添我勇气助我一而灌之遵行于雅驯大道的知音之文、这和若球鍠的声音,将会不时震动我的耳膜——在接下来更漫长、谶避纬恤追金琢玉的诗歌之路上。“点滴的光亮”和“雄鹰般地期待”、“良好的机制”、“观念大如牛身子轻似猴”等熟句一样,塑造着我卑怯却刚直的品格。进入了我的生命:那一道黑夜里的闪电;那一条庄严而丰饶的河。

2017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