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关于晦涩
(2017-05-22 20:58: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连续剧之外
如何划分好人坏人
懂、不懂——幼儿园的标准?
不,有太多面向孩子的绘本
并不封闭、指向绝非单一。
比如丹麦画本《不是我的错》
(莱夫·克里斯坦森著
迪克·斯坦伯格绘)
面对老师的询问
参与凌辱或观看凌辱的一群孩子
他们说——
“我并不是故意打他
因为所有人都在打他
所以,我也打了他
不是我的错”
这些孩子犯了错,错不在欺凌,
而错在缺乏勇气,不诚实且自以为是。
众人并不认可,他们都说不如。
风格问题,“外人那得知”。
将晦涩降为“风格”,是身处逼仄的诗歌现场避免聒噪的权宜之计。扩展开来,它或是现代诗的基本面貌。如德国学者胡戈·弗里德里希所言——“这诗歌的晦暗难解让他着迷的程度,恰与让他困惑的程度相当。······可以将这种费解与迷人并列称为一种不和谐音。因为它制造的是一种更追求不安而非宁静的张力。不和谐音的张力是整个现代艺术的目的之一”。(《现代诗歌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