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喜悦的清晨
(2017-04-15 10:10: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
早上起来,搜寻窗外的声音。小区保安吆喝着浇水,一声起、一声落,“废书本旧报纸的来卖”。“拿书包、拿书包”楼下召唤有点劈;电动车上喇叭响:“做纱窗、防盗纱窗”;“啪、啪”、还有拍打被子的声音。无意间发现一张语文答题卷,他准备用来包昨夜的梨核。套叠在数学、英语试卷的里面。“2016高考信息卷(新课标)”,应该是一次月考的试卷。八开纸的B面是一篇作文(60分),已知材料应该和“成长与环境”有关。有老师修改的痕迹——标点、别字、急行军落下的关联词;换掉搭配不当的词语;有一句试水重写。红色圆珠笔在右下角标示——“49+2”,超“特一号”的大字。
在女儿的作文里摘出一个名句——“胆汁不止苦涩,更是隐忍的滋味”。昨夜读到朵渔写特朗斯特罗姆的《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文章的最后有这样的句子:“企鹅版的袖珍诗集《特朗斯特罗姆诗选》,不算太厚,但有一种沉甸甸的非常结实的感觉。那是一个人积一生之力倾吐的苦胆”。这是双重的激励。
值得学习,还有省俭的笔法——“岁月和石灰墙磨平了鹤嘴锄,却也在大榕树下埋下通向太平洋的铁盒”。豆瓣高分,《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排比说理句群里的一句。这种笔法她还在用,舒展为柔软的喜剧。在草长莺飞的江南,在QQ空间和朋友圈里调侃自己的家乡。
作文可借喻为“环境”,作家在写作中成长,它如同器官,当日常生活与它和平共处,几乎可以忘记。哪里出了毛病,就要主动的提醒自己。比如行水不畅,一定要少盐,减少蛋白质和嘌呤的摄入,多吃碳水化合物和一些葫芦科的食物。“当你不为环境改变,你已经改变了环境”。很俗套,但以此作结,还算扎实,它正处于“最低字数提示线”的下一行。
曼德拉、昂山素季、司马迁、图灵——举例和下一段之说理论证使用的排比修辞以及这种语势,是反面教材。别字也不可取,想到这,十年前的“朴素派作家”,还有些脸红。
不止一箱,高三留下的“废纸”,即使搬家也没有扔掉,放到了书橱的上方。又一次在“怡宝”的包装箱里找到了记忆。把这张试卷收进资料册,作为新的成员,编号19。
(2017、4、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