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的谁接着》——张蜀恒诗歌《我不是说来》解说

(2015-03-25 16:10:40)
标签:

育儿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是谁的谁接着》

——张蜀恒诗歌《我不是说来》解说

李红岩

我见证了《我不是说来》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这是一首“老年诗”。写出了我的同龄人孤单寂寞的心态。

儿子写完第一遍,让我看,第一节比现在长几行,引用的全是俗语。没有“豆腐不好吃了”、“手机、别拉下手机”、“明天降温”“先别脱毛衫,可治不得”这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短语。这些短语对应着具体的事件,可作者只从具体场景中提出了一句,更多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都淹没在墨绿色的绒布背景里。

与成品最大的不同是每一行的第一句由“我不是说来”变成了“我说”。我们知道,无论是五字短语、还是两个字的,都是“引句”,他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俗语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短句”。这种重复的引句加口语的结构写出了老年人生活的杂乱、瘀堵、不规则、无奈,表达了被关怀、被了解首先被感知的渴望。

我觉得成品要比第一稿好些。成句的俗语谚语由原来的百分百将为六成,避免了同类型短语罗列而产生的板滞。日常生活“口语短句”的加入增加了生活气息。看似行与行之间距离没变,实际上“事件”的背景挤进了他们之间的缝隙,就像挤进了一种新材料气凝胶,这种材料儿子提过,那首诗的名字叫《新材料性格矫治所316期康复人员思想交流会发言摘录》。

把“我不是说来”改成“我说”,这里的趣味、诗意差别就很大了。因为这两个短句在正常交际语句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试着根据作者第一节提供的线索把它们连缀起来——

“我不是说来,谁都不藏病,今天下午就挺好,觉得这身上松泛,基本没咳嗽,阿福也不闹,就从那那躺着,我还下去溜达了一圈,也没风。   碰着你李姨来,你王叔买了辆新车·······”说了半天,孩子没接话茬,停了一下。老妇人接着说:“我说,药是好滴。今天我碰你李姨·······”

“我不是说来,啥玩意吃个新鲜,拿回来我换了多少次水了,有放冰箱里,不好吃了,跟柴伙似的,报纸上不说来,时、鲜是美食的通用标准,另外这白菜也不行,酸菜好点········”老妇人总结了半天,没人接话,有些尴尬,停了一下,她说:“我说,啥玩意买了得快吃,要不就少买,省得做”,还没人接话音儿——“我不是说来,甭说做了,连碗都没人刷”。

“我不是说来,人不能太涨,你看那李XX他儿子,整大进儿了,有多少钱管啥······还是怨家长,没立下规矩,人不是说来,树不铰梢顶了天······”都不说话,她接着说:“我说,树不铰梢顶了天······”

如上我臆想的情节大致不差,“我不是说来”是引子,是一个斜坡儿,老妇人的可以很自然的展开话题,当没有人参与、无人理睬之后,“我说”,就变成了一个起子,一个直立的崖壁,她需要达成交流的愿望,释放暂时的尴尬,当再次被隔音后,她就有些急了,“我说”提拉了话题又重了一些······作者打乱了正常的语序,诗歌第一句,把“起子”都省了,直接用牙别了。接着,劈面而来的紧张感和“老妇人”急欲表达的心态一下子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一句,两个习惯口头语连上了,真有点急了。或许这样不符合日常口语的习惯,可我觉得,恰恰这正是诗歌的逻辑。

作者的第二段也有了很大的改动,“缠得更密绕得更细”(作者语),具体的我就不说了,不伤大格。

第三段没变,第四段后两行变了,具体内容我也忘了,我问儿子,他也忘了,他在电脑上直接改了,没留手写底稿。不过好像比原来顺溜点,也不伤大格。

这首诗对我的启发是要尊重口语本身的规律,是谁的谁接着,看似差不离,十万八千里。这种叙事诗实际上就是剪裁的艺术,日常生活就像大海,诗意才需要多点语啊,我觉得日常生活和诗意的关系就像春天和小草的关系。诗歌就在那放着,可人就是懒得猫腰。

儿子让我写一篇评论,具体到一首诗上,于是有着这篇文字。说实话,他现在写的,我懂得越来越多了。

2015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