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病句”,没道理
——旭陞诗歌阅读随感
张永渝
谈论旭升是困难的,他的诗歌有一种原发性的晦涩,这种晦涩是他的日常之盾和诗意之矛,由于工作的性质和性格的原因,必须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比如《申报》这首诗,和他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必须写得隐晦,以求“灯下黑”。回到技术层面,旭升诗写的基本手段是创造性的置换术和突然放大的内家功法(诗意的夸张),效果看起来像违反物理学规律的武侠电影,运气、停顿、分行、发功,一片狼藉之后,有“惨案”发生——“被惊醒的风,报复性的滑进身体;/借助,黑冰的阴笑”。推开摄像机,从片场回到现实,旭升写于2013年名为《惨案》的作品,不过是一个旁观者观察人们上下公交车的所见所感,立意是展示现实的速度与严苛,现代人的麻木与异化。我的疑惑也同时产生,在这个隐喻追不上现实的时代,在这个市场包教包会的时代,利益作为胶水,可以连接各种材料形成统一战线,一切的对立面都在瓦解,在跳跃和异搭之于现代诗像尾韵之于律诗一样“司空见惯”之后,这无意的一瞥,真的能带来什么特别的“意义”和效果吗?——我很矛盾或困惑,既赞佩旭陞实验和拒绝阅读的勇气还担心它传播的效果,我宁愿相信,旭陞是一个革命者,是为未来写作的诗人。
语法混乱、词语异搭,强行嫁接、情绪放大、神奇联想、暴力分行,旭升真是年轻啊,他写诗就是毫无顾忌、随心所欲的造病句,对逻辑的蔑视使他的诗歌旁逸斜出,毫无征兆的阻滞考验着读者耐心的底线,“抓遍路途”的风让读者抓狂,“过夜的茶灌醉了曾经”也灌醉了逻辑的神经,可若真能站在那辆公交车的旁边——当然,这只能是一个巧合,可能是在提示音儿的导引下盲人摸象的巧合,如同此刻——我们会发现旭升对汽车启动时的描写多么新奇、形象——“猛然一个心满意足的饱嗝,/带动全身一颤”。如再多一点耐心,截取他那极具设计感的诗意片段加以辨析,我们将会赞叹旭升想象的丰富与神奇,随意的,我们看看他笔下的黎明——“一把杀人的刀被刽子手擦拭一新/切开了大地与时钟的蛋糕/庆祝破晓”(《破晓》);“天底下渗出亮光,像/黑金挖掘者渗汗的脸”(《惨案》);“夜行人搜集许多碎梦/铺平满载的晨光”(《冬晨》),有想象、有细节、有规格。再看他笔下的街头,“昨日大雪的伤疤在路灯下没有愈合/早晨的决斗是由自行车发起”(《早晨飘扬的是雪,是霜》);“两个清扫人生的老者挥舞着生活来往于街道左右争夺没有领主的瓶子热汗淋漓”(《一个瓶子的玩笑》);“映进余辉的车轮泛起秋黄的涟漪,/尾气与秋雾共同遮盖(《一天》)”;卖气球的人带着寒冷的希望,这些希望被染上各种颜色”(《冬天里的边城》)。“红灯后的喧嚣像洒了颜料的画布/鸽子的哨音潮水般涌进十字街头”(《街头》),这种抛开了意淫的通感音画俱佳。随和而严谨的旭升——政府机关的秘书,不惮做一个对抗现有语言秩序的革命者,他对诗歌有着惊人的抱负,认为诗人应该打破“定句思维”,做陈腐的语义系统的反抗者,他认为诗歌要去除枝蔓、不断跳跃,“有了想法后,首先要把思绪剪断,词语揉碎,重新组合”,旭升喜欢用和战争或争斗有关的语汇迅速切开一个情绪的口子,把瞬间的场景和感受无限夸大,把随心所欲的词汇强行塞进不断延展的句式,利用被想象浸泡的置换术把简单的感受复杂化,习见的场景陌生化,随意的片段经验化、庸常的生活哲理化。
再以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瓶子的玩笑》为例——一个人随手扔了一个饮料瓶,引起了两个捡瓶子老人的抢夺和其他也想得到这个饮料瓶的乞丐的“诅咒”,抒情主人公慨叹:“那个曾经的主人万没有料到价值一毛钱的瓶子会买来这般伟大的社会效益”。旭升的优点和缺点尽在于此——批大隙,导大窾、造病句、没道理。他的诗句看似平常,实则机关重重。如同猜谜的游戏,他把括号里用于提示“谜格”都擦掉了。“从骨头到骨头”,“把骨缝都省了”,他故意混淆了谜面与谜底,于我而言,这种对极端个人化象征和隐喻的探求异常枯燥。
谈论旭升诗,有三首诗不可绕过,《花猫有个冬天》、《青石》和《组诗》,但受制于我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它们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畴,对此,《说文》的办法是“阙”。我真的很努力,但实在无线索,难以评析。暂且挑俩短小的篇什谈一点初级感受。
《雪的姿势》直承诗经,结构谨严,风神摇曳,是旭升“造病句、没道理”(这个引号是礼节)的代表作,全诗如下——
雪的姿势
雪片以跳伞的姿势点缀夜空
素白的主题昭示宁静
欣赏者与玻璃平行
怨恨不合时宜的行走
不懂风情的发抖
和
不能容忍的扫除
还有
雪花以轻盈的姿势覆盖大地
银白的主题昭示无际
放牧者与地面垂直
吆喝还能嘶叫的牛羊
还有联络的线路
和
还生青草的春天
还有
雪块以纠错的姿势融化世界
乳白的主题昭示生活
行路者与人群相交
目睹正冒热气的餐室
正要上班的街道
和
正在东方的阳光
还有
这首诗让我想到蒙德里安的绘画和亨利·摩尔的雕塑,具有构成主义的风格,有鲜明的设计感。请注意平行、垂直、相交这三个描述物体几何关系的术语,勾勒出“欣赏者”、“放牧者”、“行路者”与“玻璃”、“地面”、“人群”的关系,雪从高空坠下,思绪和感情藏在简洁的线条之后,时间随线条而伸展,放任潜意识自由流动,虚实相间、形体离合,写着写着天就亮了,个人的线条(行路者)与群体的色块(人群)发生了联系,暖色调的晨光照射着餐馆儿和
“正要上班的街道”
(典型的刘氏语言,无道理的异搭),细细体味,让人在极度克制的线条背后感到温暖。“还有”,多像画面里的留白或雕塑的空洞,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宁静和无限,那正是以跳伞的姿态降落的雪片昭示的素白的主题。当然,这首诗既得益于没道理的造病句,也失之于造病句的没道理——“的行走、的发抖、的扫除”;“的牛羊、的线路、的春天”;“的的的”的到了第三节,可否考虑一下句式的变化?此其一。“不能容忍的扫除”、“还生青草的春天”,读起来怎么这么别扭?我固执的认为,“造病句”也要“准确”,“造病句,没道理”(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须相对合理。句子是由词构成的,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构成的,我以为,让句子看(听)起来相对合理并不影响创造力和整体效果。但无论怎样,这首诗还是给我巨大的启示,诗完全可以抛开意义而回到流动的思和语言本身。
我注意到旭升写于2011年的《枯树》,这一年他刚刚开始写诗,这首诗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可见旭升不凡的功力。不由自主,我想到了蒙德里安那颗著名的《灰树》。我以为,这一首连同如上那一首《雪的姿势》,作为参照,可以看出旭升形式上转换的路径(虽然他自己不以为然)。
枯树
村头的枯树,常被挂满了各色的枝叶,
替孩子们挡住一片蓝天。
替炊烟、羊群、村民充当着路标。
春天很快的走过,
枯树变得光秃秃的。
送走一茬又一茬的孩子,
为尘烟、群羊、行人充当着路标。
春天始终没有再来,
枯树的村庄变的光秃秃的。
院子长了草、锁头生了锈,
枯树和村庄一起都光秃秃的。
那天夜里,
村头的枯树生了根。
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
光秃秃的,没有枝叶。
全诗主体意象显豁扎实,情绪升发自然有力,四节环环相扣,有着清晰的逻辑发展的线索,开篇第一句便机警而不同寻常——“常被挂满了各色的枝叶”,枯树是一个被操纵被利用的道具(旭陞自己的说法是各色枝叶象征离开家乡的人对故乡思念的片段,更有诗意。那样,解读将走向另一个方向,“枯树”里“枯”的常用语义被废弃,“看似不可能的”、“一直被忽视的”、“虽然苍老不被记起却难以忽视忽又生根的”等数不清的树的定语多过皮肤上的汗毛,其他语汇如“光秃秃的”随之将跟着变异、增殖,这里我简单一点,暂且躲开比较顽固的多毛症)。接下来的布置细密合理——孩子出现,春天走过、孩子消隐,春天一去不返,环环相扣,枯树成了荒凉村庄的象征,回到内心,枯树生根。“我”也就成为了被操纵的道具。
“光秃秃的”,显然是通往象征和内心的桥梁,反复者四,摇曳勾连却熨帖安稳。旭陞令我赞佩的就是这——轻视大家喜欢的这种写法(“别人也写能写的没意思”),并很快抛弃了它,全部热情投向了“没道理的病句”。旭升的聪颖为我所望尘莫及,二十天前,采访旭升,无意间说到特兰斯特罗姆
的名诗《联系》——“看这颗灰色的树。天空/通过它的纤维流入大地——/大地狂饮后只留下一朵/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拧入盘错的树根,拧成/苍翠·······”,旭升脱口而出,“这首诗说的是水循环”。旭升看诗、看是总能从一个大的、特别的、宏观的角度观察,看出事物、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和可能的寓意。
旭升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诗人,他有着即景式的、创造性的感受能力,他可以打开无限膨胀的一瞬,他的诗歌可以疗治意义的强迫症,让人放松心态,回到诗歌原初的体验,但他手舞足蹈的词语置换术,还是让我感到迷惑,我欣赏他的坚执,担心它的效果。因为我看到,句式雷同诱发了战时的踉跄,诗意做了定语的俘虏,捆上了白勺“的”的麻绳;移步换气时有些笨拙(“还生青草的春天”)、病句造的并不高明(“骄傲,或是惊恐/树的不在起舞,风在繁华中显得孤独”)。当然,如上的感受可能因为我的识见浅过毛发。
强力之外,旭陞亦有慢且温情的部分,如下面这首《怀念》
我们丢掉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把希望寄托,或是
怀念它——从镜子中飞翔的背影
太阳的影子,为何西斜?
生命为何,充满迷途?
当童年的语言说出真理,诗歌的回声
荡漾在我的门外
可惜我读懂的太少,但旭陞是值得学习的。
学习旭陞,就要学习他代批文件、巧设导语,漫不经心却看破“经验交流材料”的态度,学习他在“信息”和“通知”背后愉快地挖掘诗意的方法,保有刚健有为的正气,深入“总结”和“报表”,与公文相忘于江湖。假如不是一个行业、不是一个品种(牛或鱼),那就学习他立于街头“灵魂出鞘”的本领,要谋求某种巧合,审慎的学习他“没道理的造病句”,要小心他那把快刀,要留心自己疯长的汗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