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歌行者张永渝
诗歌行者张永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649
  • 关注人气:2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的自卫

(2014-03-05 11:49:3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歌评书

植物的自卫

“植物的根尖有指导毗邻部位运动的力量,

就像低等生物的大脑”

——达尔文·《植物运动的力量》

被红蜘蛛啃食,苹果树释放信号

吸引它的天敌

欧洲赤松散发挥发性化合物召唤

寄生性姬小蜂杀死皮肤上叶蜂的虫卵

当烟草被蚜虫啃噬

会招来寄生红尾蜂产卵在蚜虫身上

他们会吃掉蚜虫

植物通过化学物质交谈

在遭受袭击的几秒钟

成熟的高粱会散发有机化合物

那是一种愤怒的呼喊

像某个危机的时刻,黄河的咆哮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

那里的脑袋没有谷氨酸受体

还不如一株捕蝇草,他们没有记忆

感到压力的植物后代

对同样的压力有更高的抵抗力

那里的脑袋,无法形成、无法存储

吃、喝、腹诽算计,抱怨、不能提取

奇怪的是,植物还有意识

虽不辨皂白,但能区分红色、紫色

远红光和紫外线

能感受到空气里的微量挥发物

它们能感受重力,像聪明的犹太人

改变形态茎往上,根向下

如“哭墙”边上的植物,有着独特的“神经元”

那是根尖后面的区域,千百年记忆中的苦难

在这不到一毫米的区域里,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不断有“除恶务尽”的指令,从而产生向前生长的信号

它的每一个根尖,像摩萨德一般神奇

能同时侦测和监测至少15

不同的化学和物理参数

植物的根尖非常多,多过“前事不忘”的外交辞令

如黑麦差不多有1400万条根,1150万个根尖

长度大于600公里

 

山洞里穿过的大风迅猛而有力

植物感到了压力,它们制造乙烯,

像那些贪人的脑袋,一听到规劝

堵上耳朵,喝醉了一样

植物通过气味进行通讯

如大麦、娟蒿和恺木

而非权贵资本的垄断

 

他们恨鬼子,更爱鬼子,谴责耍下嘴皮子

从小被灌下迷魂汤,大一点被遮了雾霾

牺牲和集体是光荣的

有了一个烂苹果,一筐都会烂掉

多数要服从少数,这是团结和国情的背书

 

这里的植物还能指望什么?

如何躲开通胀税等五重赋敛,改族群以自保?

“杖夹股间随道士去仙人岛?

面壁十年图画壁?“神摇意夺”,以躲避危机?

和伪命题纠缠以自适,“扶还是不扶”?

目前最好的自卫是缩起脖子,撤回堵耳的双手

快速戴上防割手套

掐住颈部,防卫训练有素的西瓜刀。

201435

1:详《左传·哀公元年》。

2:本《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3:参杨连宁文《民生头上有五座大山!》。

4:详《聊斋志异·画壁》。

 

附:

民生头上有五座大山!

                                    

杨连宁    

 

 

  我国政府的“超经济赋敛”是举世无双的,税收之外,还有收费;税费之外,还要垄断民生必需品;民生必需品之外,还要垄断全部房地产交易;垄断房地产交易之外,还有一道通胀税。因而,政府对于社会,明摆着有5重赋敛。

 

 

 

 

  什么叫5重赋敛?5重,直说是5遍。赋敛,直说是收钱。5重赋敛也叫5重收钱,通俗地说,就是国家收了社会5遍钱。重复收税是一遍,重复收费又是一遍;国企的强迫交易是一遍,土地房产的交易又是重复的一遍,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胀税是最后一遍。这5重赋敛,叠床架屋,又雪上加霜,无疑是老百姓头上的五座大山,对于民生压力山大。

 

 

 

 

  第一座大山是收税。“我们的政府真贵,税收15年翻了10倍”(陈志武语)。全国财政收入2000年突破1万亿,到2011年就已经翻了10倍,突破了10万亿。当年国内财税收入增长了24?8%,城乡居民收入则只分别增长了8?4%11?4%,远低于政府收入的增长。而且,这还不包括国企财产收益与土地收益。“如果算上国企产权、资产和土地收益,我国政府差不多拥有了整个社会资产性财富的60%以上”(陈志武语)。

 

 

 

 

  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累积下来,财政收入是GDP3.25倍,是居民收入的2.36倍。更令人惊叹的,不仅是财政收入远超GDP与居民收入,而且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的增幅远远超过了税收的增幅。

 

 

 

 

  所谓非税收入,谁都知道,既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以及其它收入,也包括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在内。因而,非税收入主要是收费。譬如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近25%,其中的非税收入则超过1?4万亿,增幅高达40%。许多市县的非税收入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收费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第二座大山就是收费。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收税之外大量收费,收费失控至没有准确数字,几乎与税收旗鼓相当的国家。全世界14万公里收费公路,10万公里在中国。我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全国收费站至少有86000多座,平均1.2公里就有1个收费站。

 

 

 

 

  收费的暴增,对于任何一个依法治税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祥之兆,都是一种严重的超限攫掠,都不能被被容忍。为什么?因为“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岑科语)世界银行的报告支出,2008年中国劳动者的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1倍。

 

 

 

 

  税是一座山,费是又一座山。你去政府办事,缴了一通名目繁多的收费出来,松了一口气,你走进公园里歇一歇。抬眼一看,你看到公园里的椅子上,树木上栓着个“×××认建、×××认养”的小牌子,哇塞!连公园里的一座铁椅子、一棵小树都要纳税人出钱养活,自己缴了那么多税,又缴了那么多费,钱都被花到哪里去了呢?

 

 

 

 

  第三座大山,是国企垄断专卖与强迫交易的一遍赋敛。事业单位与国企,始终是政府收钱的两根唧筒。从水、电、油、气、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乃至资源、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几乎所有基础产业,顶端至通讯、科技、网络、文化、新闻等寡头垄断领域,凡是坐堂收费与强迫交易的,几乎都是事业单位与国企在特权独占与食利自肥,也是这两条唧筒在独家代理、全权代理着政府的收钱委托。譬如航空人身意外险,利润能高达700%。又譬如,仅仅一条手机通话“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费”的霸王条款,每年就能多收几百亿呢。

 

 

 

 

  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拥有全球“最赚钱银行”、“最赚钱石油公司”、“最赚钱电信公司”、“最赚钱烟草公司”的国企王国?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垄断专卖与强迫交易遍布国内资源、能源、原材料、交通、金融、保险、通讯、科技、网络、信息、医疗、教育、文化、新闻等全部生存空间,遍布民生消费的各个领域,谁都逃不掉。

 

 

 

 

  第四座大山是卖地卖房,靠土地赋敛。用朱镕基的话说,高地价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显然,高地价构筑了高房价,把老百姓高价买房,变成了从政府手里高价赎买居住空间与居住权。这一遍赋敛好厉害呀,作为“基本人权的居住权”(联合国宪章语),几乎被地方政府当成购房人的质押赎金啦。谁都能看得出来,卖地卖房,是一个萝卜两头吃的:低征购吃农民,高房价吃市民。先看低征购吃农民。中国人民大学1999以来在全国17个省、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将近1/4的被征地农民没有获得任何补偿。得到补偿的失地农民的2/3,平均每亩仅得到18739元补偿。而当地政府卖地的价格则为每亩77.8万元,是征收价格的40多倍。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了3?1万亿,2012年虽有下滑,但也不遑多让,收入也达到了2?7万亿。

 

 

 

 

  再看高房价吃市民。高房价早已成为吸金大妖与巨型癌肿,每天都在狂吸着民脂民膏,你再能赚钱,赚到手再多票子,也填不满高房价这张血盆大口!老百姓被高房价宰的鲜血淋漓,一败涂地,与高房价携手凯旋而归的,却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金库旗开得胜:许多城市的卖地收入,都超过了当地财税收入的60%以上。国内卖地收入排名前130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每年净赚近150亿。卖地的“千亿俱乐部”里曾有56个城市,上海超千亿已经至少3年了。

 

 

 

 

  第五座大山,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胀税,也是更严重、更隐蔽的税负。“大发劣币,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头上大抽通胀税”(周其仁语)。我国政府以外汇占款的名义印钞购汇,等于多发行了一套人民币。政府双重发行货币,就是变相的另类征税。

 

 

 

 

  目前的真实通胀率至少是5.1%左右。假如1年的名义利息是3.1%的话,与通胀率的差额就是2%,你存1元钱,1年的负利率要亏掉2分。也就等于全国100亿存款1年被征走2万亿通胀税。其实,存钱的通胀税只是小头,花钱的通胀税才是大头。当大宗消费的民生必需品越卖越贵之后,政府、事业单位与国企三位一体的连体人,从这些铺天盖地的日常消费中征收的通胀税,更是一个难以计算的天文数字。

 

 

 

 

  以上这五重赋敛,显然是五座大山。收了老百姓五遍钱,民生显然压力山大了。缴税一遍,缴费一遍;水电油气、上学看病又是一遍之后,最后杀出的高房价最要命,而你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胀税,更是宰你不见血的。因而,早在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负报告》称:“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仅次于法国排名全球第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颁奖礼暨
后一篇:艰难地平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