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歌行者张永渝
诗歌行者张永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649
  • 关注人气:2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内心,走向原野  ——葛学文诗歌随想(待续)

(2013-12-26 11:31: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回到内心,走向原野

——葛学文诗歌随想(待续)

张永渝

敖汉葛学文是《命运的跳兔》、《往事在风沙中飘来飘去》的作者,形神潇洒、爽朗通达,创作以散文为主,兼顾诗歌。

初读学文诗,坦诚地讲,这与我理解的现代诗有很大不同,诗里的细节和神奇的联想与想象被一种伪浪漫主义的噪音所遮蔽,缺乏节制的抒情和缺乏承载的语境使他的叙事显得失獐冒雉,语流壅塞,热情有余而灵动不足。结构里顿挫或卡口部位的成句积习式的使用使美好的情感变得浮泛而油滑。即使将这个圆圈成倍放大,其中的非诗因素和直抒胸臆的慷慨还是让我有一种本能的拒绝。随后遴选佳作细读,学文诗里对乡土刻骨铭心的热爱、对小人物的关怀以及他在长篇形制内体现出的控制力与自信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助于起飞的斜起的仰坡,尤其是他的质朴与纯粹,让散落在她诗篇里的珠玉熠熠生辉,而近作,则给人一种朱尔旦换心之后的惊喜。

学文诗大致可分为五类:乡土诗、政治抒情诗、哲理诗、纯抒情诗、游记诗。游记诗只有一首《芭堤雅之夜》。这种分类是草率而主观的,甚至概念上也是模糊的。如此投机取巧,只为凸出我心目中各类的名篇。

学文的乡土诗在他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诗里有家乡的人物素描,有场景的描绘,有对普遍人性的挖掘,有童年的追忆,对逝去时光的流连与叹息。这种情感如泼墨山水一般淋漓,如天真孩童一般恣肆,如“乡下的雨”一般“泼辣”;如秋天的田野,“逐渐裸露,趋于平静”,有“一种空旷而充实的美丽”。

《秋天的田野》是学文乡土诗的名篇——

 

 

秋天的田野

 

秋天的田野是父辈母辈

厚实的脊背

田垅间洋溢着温暖

而急迫的呼吸

道路上撒落饱满的稻穗

秋天的田野里的收成

任人俯拾

 

田野依然标志着绿色

愈浓,愈重,愈加绵长悠远

极目是一川烟草

倾诉这绵延而来的秋日

秋天的田野里的故事

任人收割

 

谈论的语调变得

踌躇而谦逊

东邻西舍的场院堆积如山

田野逐渐裸露,趋于平静

一种空旷而充实的美丽

在山野间弥漫开来

遮住了整整一年来的

辛苦、困顿和挣扎

 

繁星似水。人们枕着

芬芳的田野,安静的村落

一起进入梦乡

      1993.4

标题以《古诗十九首》的方式呈现,劈头一个醒豁的暗喻。结构是标准的起承转合,通篇情绪饱满、爽朗、健康,尤其是第三节,九个精准的双音节词语——“踌躇、谦逊;裸露、平静;空旷、美丽;辛苦、困顿、挣扎”,将北方农民收获后的心理、北方收获后的原野描摹的生动、丰富、有层次。我注意到这首诗写作的时间——19934月,20年前,学文能以如此现代的手法纯熟而有节制的表达对乡土淳朴、重厚的情感,让我钦服不已。

我对本诗里的两个成句存疑——“一川烟草”、“繁星似水”,这样的成句或许“很美”,甚至很香,像喷了香水的面包,实在很黏,却不是南山上攀援的茜草,只是被大黄牙嚼过的泡泡糖。这种语义板结的废料,如果没有破坏性的击打和创造性地使用,它始终会堵在胸膈的深处,让人不爽。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画皮》的故事,当王公子清醒的时候,还是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如何修补?我以为或可回到细节,镜头切到室内,听一听一对小夫妻的情语,在转到夜的原野。

 

    学文的政治抒情诗《大地的传奇》赞美的是敖汉旗人民防风治沙的业绩,同时是一篇激昂澎湃的朗诵诗。依我目力所及,这是赤峰近三十年同类题材诗歌中最优秀的,感情丰沛而力道十足,像一条汹涌的长河,这首诗最值得珍视的部分是他对旧时水土流失的描写——

有机质与突如其来的风雨泥沙俱下

所有的指望被席卷一空

大地苍白的面颊又添皱纹

农田如剃,象长满秃疮的头颅

犁铧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

每翻种一次都象在赌博

     叙述、描写和联想完美的结合!可一开始赞美,就超出了我能够理解的范围。

 

     《填空题》是他哲理诗的代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本诗元气淋漓、一而贯之,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写起,写了一个人的一生和梦想,成长追求、劳碌奔波、无奈落寞、衰老死亡,种种人情世故挫于笔端,虚实相间、通篇铺排、末了高蹈,实验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且有名句——“最初,我是逗号,是精子和卵子的完美相拥”,我建议教育、计生部门、办事处、居委会等职权或基层单位在开展计生宣传时可参考学文此句。结尾弱一些,托起全篇有些困难。

     读学文的《填空题》,我想到了东欧的诗歌,如波兰的希姆波尔斯卡娅和罗马尼亚的索雷斯库,平静的叙述结合反讽的腔调,化大为小,摧刚为柔,哲理深邃而步调从容,往往有神奇的联想与想象,将压实的火药带到高空变为绚烂的礼花。学文的思路是建长城夯土为基,求得是个瓷实,这要求从头至尾不能有一点松懈,否则,前功尽弃。另外,《填空题》这样的写法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如此密集重复的句式如壮士荆轲,刺秦来不得第二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