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 推陈出新
——谈谈杨万年的剪纸艺术
张蜀恒
前几日,到赤峰九中采访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遇到了民间剪纸艺术家杨万年,他被九中聘为《校本课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老师,笔者与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杨万年是赤峰著名剪纸大师邢逊的大弟子,现就职于赤峰电务段,他九岁开始学习剪纸,46年的创作实践,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受到邢逊的巨大影响,布局严谨,玲珑剔透。文革以后,杨万年创作热情被极大的激发出来,1978年,他的剪纸作品《奔向2000年》获全国美展东北巡回展一等奖,80年以后,他的创作日臻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形神潇洒,爽利通脱的艺术风格。
杨万年和他的老师一样,从不用刀,只一把剪子。笔者见到了杨万年的这把剪子,短头圆柄,并无特殊,但却剪出了如此大千世界,不由慨叹造物的神奇。剪纸是心像艺术,如艺人们所言:“花是有心草,怎么剪就怎么好。剪朵花,配只鸟,添枝加叶,全靠心巧。”剪纸剪法并不复杂,主要有锯齿纹镂剪,月牙勾块镂剪,阴剪镂空等基本剪法;剪纸的构图也不复杂,主要有平视,放射对称,格律,填充,组合,散点透视等体法。杨万年的剪纸亦是如此,简单中富于变化,平静中蕴含深情,依据他的创作实际,我把他的剪纸分为两部分,姑且称之为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传统剪纸代表有《瞧这一家子》,《太平盛世》等,《瞧这一家子》让人想到邢逊的《鸡雏图》,十几个小鸡雏一起觅食,或刨,或捉,或寻,或觅,或彼此撕捉一只虫子,呼之欲出,惟妙惟肖,最令人叫绝的是小鸡的爪子,小鸡爪肉垫的粗细,前后的不同,刻画的精微细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生活基础与观察能力。《太平盛世》剪的是孔雀开屏,亦深得邢逊剪纸的精髓,笔者曾在中国剪纸艺术网上上读到过赤峰剪纸艺术家铁男的一篇文章,专门谈邢逊的剪纸,其中上传了一幅作品,就是《孔雀开屏》,两厢对照,则不由感慨艺术之在于家传与师承。
杨万年剪纸最精彩的部分的在于他的“现代简纸”。他的“现代简纸”吸收了许多素描与版画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解剖学知识,造型立体,有雕塑感,明暗表现丰富,富于光影变化。如他的《五牛图》,五头牛姿态各异,光撒在五头牛的背上,不同的位置又有不同的光影表现,牛腿上的两大关节剪的非常细致,剪出了牛在不同姿势下的关节变化;《芭蕾》以三角形构图,描绘了一个芭蕾舞演员向前腾越,双腿呈160度的造型剪影,整幅作品流畅爽快,富有生命的律动与张力,极大丰富了剪纸的表现语言;《沉思》以木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鲁迅先生陷入沉思时的剪影,寥寥几剪,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快乐饲养员》,作品以平视体法构图,设计大胆,布局简约而精致,大胆留白,给观者以遐想的空间,女饲养员充满了幸福的感情,两只小鸡雏在她的手上,肩上,欢快活波,鸡的羽毛层次丰富,憨态可鞠。《黑与白》是他的重要作品,据他说剪的是两只美洲豹,可它的眼神总让人想起猞猁,或者狸猫,在一黑一白两只“狸猫”的眼中我仿佛读到了一种平静中的安详,没有狡黠,只有机智。
我有一句话引起了杨万年深深的共鸣:“《瞧这一家子》,《太平盛世》可见你的技法与传承,《五牛图》,《芭蕾》见你的思想与性情。”剪纸不是剪画,它千刻不断,万剪不落,拿时不散乱,连接不生硬。它在方法上是收的,在气质上是放的。杨万年剪纸不强调光影和素描效果而注意夸张变形,常用比喻,谐音手法构建出意境内涵,在折叠剪出的变化过程中组图,有事半功倍的万花筒效果,具有巧拙结合的风格。套用鲁迅的一句话,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我想,赤峰是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家,假以时日,一经宣扬,必当流布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