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每月大师: 希姆博尔斯卡

(2011-10-24 20:51:37)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转载]每月大师: <wbr>希姆博尔斯卡

每月大师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简介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72 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 1931 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 1945 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 ( 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 (1945)1952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 ) ,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 1953 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 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 (1957) 《盐》 (1962) 《一百种乐趣 ) (1967) 、《任何情况》 (1972) 《巨大的数字》 (1976) <<桥上的人》 (1986)( 结束和开始》 (1993) 。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 (1963) ,德国的歌德奖 (1991) ,赫尔德奖 (1995)1995 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 

1956 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

瑞典皇家文学院于1996年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希姆维尔斯卡,授奖词称:他的诗“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断中。他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观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限。”

 

 

 

那么是否真有这么一个

由我统治、唯我独尊的世界?

真有让我以符号的锁链捆住的时间?

真有永远听命于我的存在?

写作的喜悦。

保存的力量。

人类之手的复仇。

 

——希姆博尔斯卡《写作的喜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