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蜀恒诗谣之我见         阿坚

(2011-09-29 11:27:07)
标签:

阿坚

评论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张蜀恒诗谣之我见
 
 
                  阿坚
                  
 1,没生在《诗经》时代,亏了

    张蜀恒的现代诗时而典出经史,古为今用,乔装出现,击老鼓传新花;又或打通时间,挑拨又聚拢真似及疑似的人间。这类诗拒绝了大多数不熟史书的读者,给好新诗又好古董的新遗少特备;但也有一类谣诗,常四字组句,韵律如风,意无古奥,以意趣取胜。作者没生在《诗经》时代,亏了,否则国风中也许会有类似的手笔。当然,《诗经》是不记名的,疑惑像他的一些小谣多年后会传开但人们没记住张蜀恒这名字,只在这《新国风》下署了“赤峰风”(作者为赤峰人)。
    口语诗人、民谣诗人大把抓,像张蜀恒这样研读过大量经典又将他们串成顺嘴谣的诗人就很少了。但古意在心,今讽在眼,不用典不行么?这也是我想和作者商量的一个问题。“货与名山,不输刀笔”,你就拿出你的鲜货,不加古代作料,让会心的读者觉似曾相识又绝时新辞,这更有味道。“追金琢玉”多好,又白又亮,一旦“谶避纬恤”就嫌自拔调门了。春秋时代多好哇,几乎没有什么典,那是的诗不凭不据,自成诗典。我们活在两三千年之后,不少词组、句型被那么多大师用过,给我们组新词、造新句的余地少了,我们写出好诗句的难度大了。有时读国风或古诗十九首,真觉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古人先说出口了;他们挡了我辈的道,提前两千多年呢。
                      
                    2,带韵律的声音,是一种艺术。
       
    上小标题,不仅仅指音乐。张蜀恒的诗歌评书、边城儿歌,是在做着让文字变成语言、让语言变成声音的努力。国风中的陈风、郑风等为什么能流传,那是会写字识字的人肯定少,但声音就是腿脚,有韵致的声音更是翅膀。喜欢听就容易记,记住了就易说给别人听。张蜀恒深知此点。他在诗歌声音上的研究与实践,既没有向纸面诗歌宣战,也没有向已有的民谣投降,他似单辟一径路,用声音揉搓其新诗的语言,用语言搅拌老的谣韵。他企图让好的言意在“风”中传散。
    宫商角徵羽,五音;声绳省胜,至少四声。我曾玩笑般给几个法国诗人朗诵,自报题目为“春,七绝”,翻译译了“春”并解释了什么是“七绝”。我即仅念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法国诗人说好,用这么少的音表达了不少意思,所以我特理解樟树横某些诗字面看起来意思不多,但念诵出声来,就韵意勃生了---那些不重要的表音之字对表意有大用哉!好的谣音,在追赶音乐,难而贵。
    
                    3,谣曲要想儿童们下手
       
    伸向儿童们的现代阴谋之手太多了,可怜的孩子们都快不会说儿童话了,满嘴的大人话、老师话、电视话、政策话。看到张蜀恒的一组“边城儿童屎尿屁儿歌”,我很兴奋。这些话与作业无关,与虚话无关,与团结紧张严肃无关,与“理想”无关,就是儿童们自娱自乐的“废话”。他们是自然的,好玩的,并且是发泄某种隐约不满的。重要的是,我觉在电脑、游戏、卡通、外来嗲词的时代,能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民间文明的韵谣之美(至少美嘴美耳),十多年后,念着玩过这种新民间儿歌的孩子有1%喜欢诗歌就算丰收。要的就是“屁屁”歌,我想起多少好儿歌因带上“母亲”“领袖”什么的给弄坏了。道也在屎尿屁呢!我也看出作者的另一居心---他应去什么荣耻文学班好好学习学习。
 

                     4,段子般的诗或诗意的段子

 
    我怀疑有的手机段子---俏皮、押韵、带方言---可能是张蜀恒整的。至少他有这种能力。利用段子反对某些东西,是某些诗人的发明。好段子比飞的还快,它乘的是电;铺得也广,比天略小。段子高手都是隐身的。
    老百姓可能无暇于诗歌,但为民说话的段子,就好比诗变丑角在民间了。前苏联政府,最怕的不是反动口号,而是段子。段子不“坏”,老百姓不爱;段子不损,老百姓不准;段子不难,老百姓不传。
不要小看写段子的人。忧患意识、语言本事、社会反应能力,甚至思想境界,这四点让我觉得,段子人比诗歌人更贴近时代。谣传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快成立段子研究室了。
                                           
                     5,他向张枣、李亚伟致敬说明什么
    
    在张蜀恒的两部诗集里分别有写给张枣和李亚伟诗。给张枣的题记借用小雅中的“英英白云”,给李亚伟的短诗中有“从心所欲,不逾矩”。
    张蜀恒佩服并以诗歌献诚的这两人确不一般,都属于大气思考小心写作的智识型诗人 。心向往之,笔不能仿。也像我们读柏拉图,而仅能写写文艺复兴以下的观察等。开辟是高贵,模仿是犯罪。躲开凤尾,甘做鸡头。诗人有时无奈,仿佛大师挡了我的道。活该,突围。后来者都容易在前人面前悲哀。不好意思站在英雄的肩膀,就给英雄挠挠痒痒。
    
                    6,因韵伤意,功夫歉些
    张蜀恒的两成以上带韵之诗,都嫌凑韵而意思折扣。为了那个韵的字,已绞尽脑力,终没得所然,就凑写了那字。令会心读者扼腕。我不举例了。
    我觉作者背过韵词典,也熟知名诗尾句,但常用句不能押特书面之韵,或俚语也押不了雅字。同韵之字,也分阶级呢。
    我读出作者勉为其难的认真。为什么不可以忽然这一两句没韵--句意高超,读者忘了音式,而只流连意思了。
    我略理解作者有八股文的训练,但又不精,比如比陈寅恪差了二百多里。高仿也是仿。
          
                     7,重要诗人必有轻度分裂症
 
    常者心态,臆不出外。好诗出自的状态,必不如素。疯言痴语,常让我们惊着,惊喜、惊痛。
    我大概是在酒醉状态下读一般之诗,因借其句而发我想,说这首好。酒醉后当然是分裂的轻度表现。读张蜀恒的诗,我在看一个时醉时笑、时哭时骄的撒开与收握。诗人应在欲分裂又不急,已分裂也不知的状态。心闹句不乱,天淡词更咸。“让别人不舒服,因为我的诗快逼人家发疯”“我要分裂,我要分,分开你的腿;我要合拢,我要合,合起散乱的美”,我有轻度的分裂症,我仍要(国歌旋律):冒着分裂的危险,前进前进前进进
                    
                     8,红山文化中,诗轻得多
   
    从夏家店以来,到夏商周,乌兰布统一带,没什么流传的诗。近二三十年,赤峰有诗人作品传播不弱。是作为整体而渐次露出头脚的。
作者不是赤峰人,也被浸淫了四十年。其诗中流传出些许的大汉文化主义。左转(左传)右转,春秋呀夏冬啊呀,几乎没有元蒙传统的因素。可能没几个人看出作者大汉帝王之幕僚的意思。奈曼、翁牛特、天山、喀喇沁等旗,估作者跑过,其诗中罕见地域文化的传达。这个顽固不化的大汉族诗人。据说其另名“永渝”,反了!
                     
                    9,悲剧是必须的,万一是喜剧
 
    赤峰诗群小于东蒙,东北者小于北京,好诗者能玩到通灵地步,必是踩着诗友诗作的残骸。一将功成万骨枯。谁都不想当枯骨---无名的枯骨。赤峰的红山不高,那也是被不着眼的高原垫起。
    作者自知或自谦,诗写:我是尚未流传,即将烂去的诗篇。读到此我难过,那就让它烂得慢一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约能看出作者之状,也猜其何求。不过上面这句诗经说得太过时了。邓丽君也唱过这意思。
我读过张蜀恒的《恤纬集》《诗绘本》等集,想起歌剧的高音咏叹《穿上戏装》(亦名《丑角》),尽量给人笑,而内心是哭,诗集中作者的大眼照片,输出的大方之下,我看出惊悸和长痛。
     不以伤感出名的诗人,只能坚持非伤感之态到底了。名字当上辈人起的,果报是自己收着。真诗人不做好为精神牺牲的准备,即伪者。
 

                    10,新生的诗歌评书

 
    我与朋友曾在“后旅行”总部听张蜀恒的诗歌评书光盘。因我也好这一口,颇得会心之处。但在座的也有不甚感兴趣者。音乐方面有人实践“声音的艺术”比无调性还无调性。的确很先锋。有的先锋者到后来会告诉大家“此路不通”
    张蜀恒在诗歌评书这条路上,大胆阔行,我不知这路会不会越走越宽。但作者的以身试行的姿态是快活的。面对相声、传统评书、现代故事、民间新笑话、朗诵或诗歌的林林总总,诗歌评书确是一片小林子,它要与别的老林子争取土壤、雨露阳光,真是不易。
     现在大众的语言艺术受听方式,日趋俗化。不媚俗就抬高了生存代价。张蜀恒知道糖衣炮弹原理,他把俗当成纸,包着真与正;他把俗当成味精,洒在揭丑批恶的快餐里。他绝不像某些人写的是“油炸蜜饯过的苍蝇”。
     我也想学张蜀恒。“我当自己的婊子,是为立真理的牌坊”诗歌在偏远处,诗人应“立鄙守路”;评书在近便时,诗人也宜将计就计,千万别将就下去就行。
    伟大诗人时代,远矣。那就坚决当好小诗人,省得成了小人。但丁和屈原,影子在;巴哈欧拉和周树人,更近地照耀我们。

  2011、9、13与京西燕都

  作者简介:前羽毛球、网球陪打。从诗卅年,好厨艺及啤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