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编后杂碎
(2011-03-04 10:39: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
编后杂碎
张永渝
(一)
编辑《红山诗刊》,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现在想来,有些事儿都不像是真的,连同他们带给我的幸福的感觉。感谢关耀忠,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感谢巴易尘,巴公厚德,含章可贞。感谢无为师,赤峰乃至辽西文学界宝贝,他的几篇诗评力透纸背,发刊词写了一夜,“伊沙文”写了一夜,感谢无为师,让我认识了王楚。感谢王楚,于是有了他命名的“红山诗会”,感谢王楚,让我认识了原散羊和董辑。感谢原散羊,谦谦君子,锐利的诗评家。感谢董辑,《红山诗刊》最该感谢董辑,他的参与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刊物的质量,一万个人里也不出一个,重然诺,有情义,通达合宜却不失锋芒。感谢乔国煜,红山诗社的成立由他一手操办。感谢艾轻翔,感谢他的资助。感谢徐福文,我的良师益友,多好的人啊,没有他的联络,就没有去年的红山诗会;感谢李国达,真正的朋友,他为本书设计了封面,绘制了插图,“召之即来”,毫无怨言。感谢我的妻子张晓霞,她是本书的编辑并撰写了两篇文本细读的文章。
很遗憾,这本刊物太薄了,只有184页(21.5cm*28cm)。
很遗憾,这本书入选的诗人太少了。
很遗憾,这本书里作品的质量并不均衡。
很遗憾,海上的长诗未能选入。
很遗憾,无为师的“伊沙文”未写完。
如上遗憾,我深感愧疚。
(二)
一个中学的文联主办一本这样有分量的先锋诗歌刊物,依我视野所及,罕有其匹。我竟生出一个小小的文学史的野心,假如策略得当,我能得到足够的支持,《红山诗刊》将在中国新世纪诗歌史上写下一笔。《红山诗刊》不是一个“流派”意义上的刊物,他更加的开放和多元,它当然也不是一本“同仁”层面上的刊物,它对作者的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不是一本四平八稳的“温吞水”刊物,他有着强烈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这种品质将在随后的几期有更加鲜明的体现。他不是一本区域性的刊物,虽然他有着一个地域性的标签,他有着更广阔的视野。
(三)红山诗社同仁要把握好传播策略
简单点说,红山诗社的传播策略是 “抱团出击、单独发展,加强交流,壮大声势,扎根校园,传播诗教” 。在诗歌被贬低和自我贬低的今天,在大众的娱乐有无限选择的当下,一个团体,一本刊物没有有效的传播策略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性的出现在各家媒体、各种文学刊物上——混个脸熟,再单独发展,在2011年的计划里,我们已有所布置,现在看,还不够全面,首先我们要在本地的各家平面报刊上露脸,接着要在各种兄弟民刊上集中出现,同时在各级官方刊物上集束式的呈现。目前《百柳》杂志要出诗歌专号,我把稿子已传给高主席,《红山晚报》、《内蒙古晨报》、《内蒙古作家报》正在积极地联络,《诗歌月刊》、《杯水》、《非非》等诗歌刊物正在接洽。
(四)红山诗社同仁要勤于练习,注重技艺
(五)抱怀感恩之心,珍惜彼此的热情
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