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歌行者张永渝
诗歌行者张永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649
  • 关注人气:2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民间”、“官方”宜联袂——从“红山诗社”的活动说起

(2011-02-20 00:06:39)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民间”、“官方”宜联袂

——从“红山诗社”的活动说起

    无为

 

    作为同仁性民间团体,内蒙古赤峰市的“中国诗歌评书创研中心”成立几年来,一直围绕诗歌与当地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表演会、互动朗诵会、校园讲座、交流论坛、纪念会、新书发布等等。在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大及赤峰市的图书馆、赤峰学院及许多中学常常出现他们的活动及良好效应。日前,他们又连续发起了两项重要活动:

一、 “2010中国诗人红山行暨诗歌论坛”活动10月22-24日在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锦山)举行,来自山东、吉林、辽宁、河北以及内蒙古多个盟市的格式、董辑、张凡修、张无为、蓝冰、独桥木、张蜀恒、火马、王楚、牧人、布仁巴雅尔等30多位诗人、学者、作家聚集一堂交流创作体会,探求诗歌本真。在三天的活动中,除了为300多名师生举办两场讲座并开展了诗歌互动朗诵之外,诗歌讨论就占据了两天半又外加一个晚上。本次活动得到了赤峰市作家协会、内蒙古诗歌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赤峰市人大副主任李雪波、市文联主席高晓理、喀喇沁旗副旗长等都到会祝贺并讲话。

二、“2010《金秋放歌》诗会暨赤峰四中文联成立大会”于10月30日隆重举办,作为自治区首家中学校园的文联宣告成立,该校400多名师生和十多位赤峰诗人联合举行了《金秋放歌》诗歌朗诵会,会场气氛热烈,掌声和喝彩声不绝于耳。赤峰市文联主席高晓力、红山区委宣传部部长谢小双,赤峰学院诗词学会会长张无为等均到会祝贺。

    “中国诗歌评书创研中心”近年来的举动,特别是这两次活动,对当下文艺、文化发展应该有良多启示。

     首先,这两次活动都体现出官方、民间与校园学生的融合。一是当地政府领导对本次活动给予了支持勉励,表现出对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应有选择;二是,与会的诗人大多是民间诗人或者是业余诗人或作家,而理念均表现出对诗心存敬畏,对现实满怀忧患感;三是,在校学生稚嫩而热诚,单纯而执着,显示出诗未来指向与使命。针对关涉文艺界的官与民、社会上的作者与读者、校园中的教与学之间,长期以来令人努力却无奈的某些疏离、错位,这是一个可喜的兆头,或可以预示诗的向良性新趋势。其实,许多人也并非单纯的属于官方与民间,那么,诗人、作家、艺术家及其创作同样难以简单归类。例如在2009年10月的“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白烨研究员关于当代文学“三分天下”的观点(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坛、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性文学、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其实也很难说清楚;而根据北大邵燕君有关当前“新旧分制”的格局已经形成的观点,在传统机制面临着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的趋势,而“80后”“90后”、网络、博客等文学力量的繁荣已经成为事实的今天,强调官方与民间的有效联合,无疑意义重大。

     其次,两次活动都力图从新视野推进中国诗歌。例如,诗人论坛的专题发言与交流是“诗人红山行”活动的核心,围绕“我的诗学主张与1990年以来的先锋诗歌”的主题或“技艺”、“当下”、“传统”等核心词,讨论持续进行了五场,有激烈争论、尖锐交锋,更有真诚知遇、严谨辨析。因为在与会的诗人、专家中,既有秉承传统、扎实探索的名家,也有追求先锋意识、努力超越习惯的新秀。不过,与会者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即必须强化学理界定,更注重感受实践,推进新世纪诗在多元化体制张力中的补救与超越,包容性共生与增长。“中国诗歌评书创研中心”正在从实践到理论,寻求口语与书面语、古文化与民间谚语、传统性与现代感以及阅读与观赏之间的交汇融合。其实,这些特征本身就说明,所谓官方与民间、主流与支流之间并没有什么鸿沟,只要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共有向良性追求,就一定能够达成共识。

     其三,这两次活动都包含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由此显示出“诗教”的新问题、新思路。诗教是中国传统,校园诗教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降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理念。不过,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有限成效,原因当然复杂,单位就文学三种功能(审美、认识、教化功能等)的影响而言,明显表现出理解的狭隘及实施中的功利性。实际上,例如审美,虽诉诸于情感,但必须超越欲望,即使欲望可能是出发点,也须被升华;再如:认识功能,不能把文学中的现象等同于生活,诗人抚摸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追问形而上价值;至于教化,也决不是以狭隘的功利性和单薄的道德感为目的,而应该以完善人的类的人格为旨归。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诗性的缺失,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创造力全面下滑。甚至从孩子出生起,社会对一代代孩子展开的教育根本上还是一次次精神的制限,即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甚至违背其天性,自以为是地去施教。最典型的结果是,上大学未必真正成才,而感觉迟钝,伪劣模仿已成为各业界的较普遍人格。所以,校园诗教必须唤起、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更须强调开发个体的悟性。例如,指导诗歌乃至指导文学的老师,首先必须长于创作,有创作实践体验,而不是简单地会写四平八稳的下水作文。既然现有师资队伍一时难突变,那么,各级政府成员、企事业单位成员,尤其是各“民间”组织或个体成员等等,都自觉地确认其“社会”身份属性与道义担当,才会真正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管齐,也才会见实效。


0

前一篇:升级
后一篇:情人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