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热爱诗歌的一群人 作者:赤峰四中 我心悠悠(转自赤峰四中网站)
(2011-01-19 22:01:14)
这是热爱诗歌的一群人
我心悠悠
|
|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11-1-18 10:38:53 |
2011年1月15日,内蒙古红山诗社迎来了她成立以来的又一大盛事-----《赤峰新时期诗选》出版发行了。诗社同仁们齐集在赤峰四中红山诗社一间几十平米的办公室里,举行首发式。
说是盛事,有些夸张,因为与会人员才二十几个,场地也只有几十平米,没有高高飘荡在空中的气球、五彩缤纷的彩旗、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妩媚的礼仪小姐,没有煞有介事的领导讲话。其实,在这个塞北小城里,恐怕除了与会者外,再也无人知道有这么个诗社,有这么一伙儿为诗歌痴迷、疯狂的汉子。
然而,你又不能说是夸张。这群写诗的人聚在一起,把各自的好诗结集出版,毕竟是在座的许多诗友的夙愿,所以大家不顾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舍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早早地来到那间“红山诗社”办公室。他们的热情把清冷的房间烘烤得温暖起来,脸上洋溢的幸福神色,就像刚刚分娩的母亲,高兴而且满足。
二十几个人,不多,但那是怎样的人啊!牧子千里迢迢从巴盟坐火车赶来;杨梓林一早驱车二三百里从巴林右旗赶来;梦日边从平庄赶来;还有从元宝山、锦山、宁城赶来的诗友。他们赶来,只为参加这个没有人知晓的作品首发式。没有领导接见,没有会议纪念品,没有人给他们报销差旅费,没有名。没有利,完全靠自费,但他们还是来了,而且高高兴兴地来了。他们是一群被诗神所蛊惑的人,是一群活得单纯的人。
我不懂写诗,但对其中的几位诗友还略知一二。
张永渝,红山诗社社长。这是一位长着娃娃脸的高个子帅哥。他对诗歌的痴迷,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据说,他在呼市进修期间,常常到马路上高声朗诵自己的诗作,推广传播自己的诗歌理念。他不仅勤奋,迄今已出版了五本诗集,更是位充满热情、活力的组织者。红山区文联的成立,是他在八中做教师时张罗成立的;“诗歌走进校园”、红山诗社也是他2010年秋一手操办的。在首发式上,他讨论起问题来,由坐而立,由立而走;声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而快,手舞足蹈,亢奋无比。亏了有这样一个人,红山的诗坛才不再冷清、寂寥。
心浪海洋,艾轻翔,是我接触较多,也算是了解较多的一位。他早就利用课余写作,许多文章见诸报端。自09年开始学习写诗,时间虽短,成绩却相当可观。这都源于他的勤奋、刻苦。无论学校的事务多么繁忙,每天他都能挤出一些时间阅读关于诗歌创作的书籍,并且认真地做笔记;不管多么劳累,每天都要写一首诗。天道酬勤,他的努力终于换来丰厚的回报。他作诗的水平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如果说,开始的诗还像稚嫩孩子,现在的作品就像已经长大的小伙子,有了思想,有了情感,读后让人涵咏不止,回味无限了。他的一些诗作不仅获得网友们的追捧,而且还获得了著名诗人、学者的好评。垄青,乔国煜,红山诗社副社长,发起人之一。瘦瘦的身子胜过麻杆,喜欢穿西装,扎领带,颇有学者风范。他在大学期间就写诗,工作后也从未间断,只是很少将作品示人,宛如藏娇。红山诗社的成立,让他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给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才情的舞台,更激发了他那如火山一样的激情。他跟张守渝一样,把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和诗社的活动中来,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现在,赤峰四中文联在他们的鼓动下,队伍在不断壮大,理科的许多老师参与了进来,如张德利、赵国芬、张永霞;作品源源不断,网页天天更新,数量在不断攀升。
当下,在文学或者成了金钱的附庸、或者被金钱包养的社会环境下,还有这样一些人,固守着自己心中的神圣理想,忍受着众生所不堪的寂寞,默默坚持着,不肯向世俗屈服,实在难能可贵。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文学,需要这样一些人。
2011-1-17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