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4.通过农业的泥土和养料,我的思想抵达今天
(2010-10-29 22:31:4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
4.通过农业的泥土和养料
我的思想抵达今天
这也许是我对农业社会的偏爱有关,或者这和我出身于农村有关。因为在农业社会,人和人、人和土地、人和自然、人和气候关系密切。草长莺飞、风雨阴晴、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身体、思想、情感乃至心灵都与环境紧密相连。
表面看来,进城的我们是得到了许多,宽敞的房子、舒适的居室、汽车、电器等等,但我们的心灵渐渐被这些享受麻痹了蒙蔽了,我们沉浸在琐碎和繁杂中不能自拔。我们变得狭隘,变得自私,变得斤斤计较。我们变得心理和行为都有所萎缩,不再健全、不再坦荡,那些质朴、真诚等属于我们生命本质的东西,而今远离我们成为我们生活中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乡下时,可以放心地把整个家交给邻居替我们照顾,无论是孩子还是鸡鸭狗猪;而当我们进城之后,我们还是那个我们,只是多了些知识、学问,只是土房变成了楼房。但是,我们却再也不认识对门的大哥究竟贵姓,我们也不关心对面人家的生老病死,冷淡和陌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态。
城市化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获得适意的生活,同时它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我们失去了诗意的心灵。我们的心灵是干涸的,情感和思想都是干涸的。
而在乡村——
充满我们身心的
充满我们身心的
是思想的愉悦和劳动的欢乐
我们走路,大地在我们脚下延伸
我们生长,天空在我们的头顶高起来
占领山岗,我们就使天空和大地更为接近
高举起我们的手
满天的云彩就落下滂沱之泪啊
谁肯携起手,帮我们揩一下背上的汗
谁肯在东南西北风刮起的时候
感受一下季节的味道
冬天散散漫漫
春天泼辣地把大地涂满成绿色
听一听远处传来的博大涛声
那就是无穷壮阔的大海呀
捧一抔脚下的黄土
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呵
大地给我们粮食,让我们成长
海水带给我们盐,使我们健壮
孩子,我们得好好活下去
1989年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还生活在内蒙古。我的家乡是乌兰哈达,这是一句蒙古语,他的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岩石,或红色的山峰。稍微文一点的翻译就是赤峰,红山。那里有著名的“红山文化”。其考古发现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提前数千年。
我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故乡时常在我的梦境里出现。但说来奇怪,一直到1991年,我没有认真写过农村。或者说我虽多次提起笔来,想歌唱故乡和亲人,但每每提起笔来,我都觉得不知所言,似是提笔忘字,或者总有种说出即不是的感觉。
这首诗,是我在某年夏天在农田和农民劳动了一天后的感觉。我回忆起童年、少年我和大人们一起劳动的情景。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984年的五、六月,母亲得了重病,我请长假回家。正是农忙的季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时不等人。我除了照顾母亲,就是到农田去耪地和间苗。那时我有着明确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所以每天我都只穿一件裤头、裸着背、赤着脚上山劳动。赤峰大地初夏的阳光明亮灼热,天旱连连,见不到雨水。我尽情地、略带自虐地劳作在阳光底下。远处是嗡嗡郁郁的树林,眼前是田垄和庄稼,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有时,道路漫长,我们从一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小路曲曲弯弯,大路通向远方。无论是劳动间隙的小憩,还是劳动后开心的大吃大嚼都令人十分愉悦。大地和人有着很好的沟通与合作,她要人们奉献劳动和汗水,然后她奉献成熟的果实。
农人夸我没忘本,吃得苦受得累,而我觉得我是在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样劳动持续了二十天左右,我忍受了我设想不到的生活和劳动。脸晒黑了,后背上蜕了一层层的皮。但我的心是愉快的,我知道了真正的农民的生活。
我摆脱不了农业和农民对我的影响,我也热爱农村和农业文明。就像我在一首诗里所说“通过农业的泥土和养料,我的思想抵达今天”。无论我的思想是先进的,还是落后于时代的,我觉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有它的来源,不是任何外部力量所强加于我的。她像一棵小草或者一株树苗都好,她在阳光雨露下生长,她享受微风和彩虹,然后或者继续前行,或者结束——她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我说“无论思想的自然还是景物的自然/都令我愉悦,我为她们写下大滴大滴的水滴”,就是这个意思。
歌颂什么是每个人的权利,我尊重他们。但我主张诗人应该歌唱自己熟悉并热爱的事物。我很反感一些根本不懂乡村、不懂农业的什么人也大声地歌颂“高粱”“玉米” “小麦”,我觉得特别的可笑。在他们的心里,粮食除了是植物、农作物、食品的原料还是什么?
而对于我们,那是生活,那是生命,那是神祗。只有五谷丰登,国家民族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的父辈们在每年的正月,都会给瓜果蔬菜和谷物们过节的。我记得的只有“七谷八麦,九果十菜”,在初七这天给谷物过节,在初八这天给小麦过节,初九是水果,初十是蔬菜。我们对植物、粮食有着感恩一样的敬意。不许糟蹋、不许浪费,它们也是有神灵作为头领的!
一个真正的农民,他在咀嚼食物不是泛泛地填饱肚腹,他在享受劳动的成果和土地的馈赠。当他看到老人、妻子、儿女衣食无忧,在他的世界里,那就是幸福和美满。只有在这时,你才理解“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是多么自然和谐的生活景象啊!
也许,我们会因此笑他的目光短浅和没有理想。其实,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我们想得到更好的生活、知道更多的事物、做更多的事情,理想就是要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或者江山、美人。这么多的理想,它们彼此之间是有悖谬的,需要我们寻找平衡和有所取舍。
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我们住进钢筋水泥的楼房,吃着含有农药和化肥的食品就是更好的生活吗?我们呼吸着肮脏的空气,我们摆脱不了的复杂的人事关系就是更好的生活吗?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更是不值一驳。试问:古往今来的人类总数能有多少?又有多少能被后人所记忆和称道?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关于这一点,先贤早就认识清楚了。我们认识清楚也并不困难,只是我们总是被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是非所左右。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已不是自己的主人。这才是当代人的真正的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