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奇峰

标签:
球友介绍高尔夫 |
2010/5/14
在昨天结束的CGCL南方区复赛上,南海高尔夫球会以585杆领先4杆的成绩勇夺第一。台面的风光离不开这支队伍的幕后组织者:球队领队吴海峰。
与海峰在球会合影
真是无巧不成书。海峰初入行就是在正中球会的前身——深圳绿色高尔夫球会,这一次应该是回娘家。后来他去了佛山大浩湖高尔夫球会当球童部经理,再后来到美临湖短暂工作一段后,来到了现在的南海高尔夫球会,任职运作部经理。
海峰是我的同城老乡,典型的东北汉子,身材魁梧,这次见面他又发福了,体重已超200斤。他在大浩湖时我曾去看过他两次,有一次他和球会的教练阿勇还陪我同场竞技。后来他离开大浩湖就没再联系。去年10月底参加完铁杆会莲花山站比赛后,第二天顺便去南海球会打球,没想到又碰到了他。多年不见,海峰依然是那么热情,安排下场,介绍球会,还请我午餐,推荐了球会的招牌:牛腩饭。味道果然不错,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一试。
我们初次相遇是在2002年年底,当时正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漫天飘洒的时节。在番禺南沙球会举办的广东业余高尔夫球比赛中,我俩编在同组。海峰的球在当时已经颇具水准,挥杆圆满流畅,开球稳而远,各个技术环节都很规范、成熟,令我羡慕不已。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杆是在湖景球场的4杆长洞5号洞。由于距离远,他的第二杆未能上果岭,球落在左面沙坑的后斜坡上,离沙坑后沿只有半码左右。
绝大部分高尔夫业余选手的沙坑救球,都是最弱的技术环节,包括我自己。尤其是在后斜坡上的球,或者是打不起球而让球继续留在沙坑,或者用力过大使球飞过旗杆较远,二选一的话,大部分球员都会选择后者。海峰的这个球处理的有职业水准,球打出了高度,刚好落进果岭,滚动了几码后,停在离洞杯1尺的地方。这次见面我跟他再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谁知又翘开了他的话匣子,引出了关于沙坑球的精辟论述:
在所接触过的职业选手中,他认为有两人的沙坑球最好:一位是谭国华,另一位是南海的签约球员丘志锋。从他们那里他得到了真传。海峰告诉我:沙杆前边沿的功能是用来“滑雪”,底部的起飞角度是用来“爆炸”。当遇到软沙时,要用“爆炸”打法,此时用杆的底部对准球的后面砸下去,球杆就会从球底部滑过,而“爆炸”飞起的沙就会很好的将球托起,飞出沙坑。如果用杆的前沿向沙里打,就会造成杆头嵌入沙中,无法滑过球底。打硬沙的时候又不同,这时不能用杆的底部去打,这样会造成杆头反弹形成“TOP”。这时应该用杆的前边沿击沙,由于沙硬,杆头不但不会嵌入,反而会在沙的表面“滑雪”而过。
海峰从98年做球童开始,到今天成为行内的资深人士。不仅对球会的管理有建树,还对高尔夫理论有研究,并有大量的实践心得。海峰的高尔夫人脉也很广,很多职业和业余高手他都认识,其中不少还一起打过球。他能一口气说出很多球员的技术特点和比赛往事,让我这个记忆力超好的人都不得不经常打断他,请他再说一遍。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去到哪里一定会搜遍周边的美食,保证给你个好推荐。决赛轮他和我一起分别对我们这两支领先队伍进行指挥的过程中,他还提到这几天比赛剪草压草比较多,球场的草有点危险,因为草尖已经有了一层淡淡的白色。
听到此时,顿时心生感慨:海峰,南海的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