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唐雎说信陵君》有感

(2010-06-08 10:11:33)
标签:

文化

分类: 好文分享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
语译: 
  
魏国的信陵君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 
  
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伧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 
  
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 
回响: 
  
在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之际,各国的君王莫不极力拉拢能人志士加入其政军团队,希望在激烈的国际争霸之中因着他们的智慧与气度,为自己的国家打出一片江山也因此造就所谓的「布衣卿相」的时代。我在之前的文章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与知识分子的骨气──读「颜斶说齐王」有感有对此背景作一些介绍。 
  
但是与此同时的,在王公贵族之间有时也能有一些气度心胸非凡者,他们虽非王位的继承人,但是也以国家天下为胸怀,不流连于丰衣足食、冠盖云集的生活,而在许多地方辅佐他们的君王,提供即时有力但又没有后顾之忧的帮助。有时候,他们个人在国内的声望或国际间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他们自己的君主。其中最有名的几位即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指齐的孟尝君田文,魏的信陵君魏无忌,赵的平原君赵胜与楚的春申君黄歇。他们每一位不但学识品格高人数等,而且格外懂得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也利用他们作为贵族所拥有的财富每日供养食客数千人。所希望的就是这些草莽英雄或没落策士之中或者有一人能有朝一日能在紧要的关头为自己或国家作出重要的建议或帮助。 
  
但这里我想分享的是一篇短短的故事,不过一百五十字,是关于魏的信陵君。故事的背景是有点长,主要是信陵君用计窃夺魏王的兵符,杀了魏国的大将晋鄙,指挥魏国的军队帮助赵国,因而救出被到秦国的攻陷的邯郸城。所以事后赵国国君孝成王亲自出城迎接。整个故事非常精彩,比之一般的电影情节更刺激数倍。有兴趣者亦可直接点选由维基百科信陵君魏无忌。但碍于篇幅,我就不在本文里介绍了。 
这篇短文的文学技巧部分其实不多,只因全文太短,不过来回共两句对话。但是这中间正是要反应出唐雎的智慧与勇气:先以「四不可」来引起信陵君的注意,然后再以「知道」或「忘记」来丰富这「四不可」的内容。最后再一剑指出要害,委婉却坚定地提醒出信陵君心中可能存在的骄傲危险之处。这样的方式,使得当是意气风发的信陵君后来也为之谦卑下来,虚心接受唐雎的建议,选择以一种更谦卑的态度遗忘自己对赵国的贡献。 
  
老实说,我对这个故事的感动并不是来自唐雎的论述,虽然其中的确也有很多人生智慧在其中值得我们思想反省。特别是「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更是与基督耶稣所说「施舍的时候,左手不要叫右手知道。」的道理相符。我比较感动与羡慕的是,信陵君魏无忌平时是什么样的宽宏大度使得他可以在众人等待着众星拱月、鸡犬升天、锦上添花之时,竟然可以得到像唐雎这样的一个朋友忠诚智慧的建议! 
  
在整个故事中,功高震主的信陵君只说了两句话共八个字:「何谓也?」与「无忌谨受教。」我想,对于一个平时这样受人敬重的人,还能在这种情境下虚心接受规劝,真的是很难得。要记得,信陵君此时是冒着欺君之罪,偷了自己国君(魏安厘王 
)的兵符,杀了魏国阵前大将晋鄙,来解救赵国的危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对赵国绝对是大功大德一件。并且,此时若信陵君碍于有回魏国的心结,而想从赵国国君手上要一份产业土地也实在是不为过,甚至理所当然的事。但唐雎提出建言时,信陵君还并未显示出骄傲的表现。就算有,都还是一般世人可以接受的范围。毕竟连赵国国君都自己亲自出宫相迎。所以唐雎的话,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也就是说,如果信陵君的气度稍为小一些,他大可轻描淡写地说一声「吾已知之」或「无忌未有二心」之类为自己表明清白动机的话。但他是很慎重地了解到唐雎所言的重要性,而谨慎地对曰:「无忌谨受教」。在众人这样哄抬的情势下,对于这样老掉牙的建议仍然能谦卑受教,难怪信陵君可以得食客三千人,威震西秦。 
  
        
我想到,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的气氛中,许多人与人的关系都疏远了。我们几乎只有在工作场合才会因为工作的需要而得到别人的建议或提醒。但对于我们自己私人的品格与心思,常常是碍于微薄的人情,只有在私下论断,而很少得到朋友直接的建议(大概只有老婆例外J)。就我个人的情形,我想我常犯的错误就是在别人提醒我时,我总容易提出补充的理由来保护或辩解自己的动机。美其名是不想造成误会,但也可能因此中断了别人愿意再进一步表达建言的好心。其实,信陵君在此时是很容易为自己辩解的。但他那种宁愿被人误解,也不愿失去建言的宽阔心胸,实在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更多的学习。何况,我们几乎从来未类似的大功大德可以骄傲的呢,是不? 
  
        
所以,诸位网友,若对我本人或者此部落格的文章有什么想法意见的,请不吝惜留言回应吧!道维谨受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创伤与医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