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号新华社正式发表消息,宣布2012年起国内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业内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我尤其惊讶于业内人士的乐观精神。2011年,15部进口片(另有5部未能进入2011上半年票房前十,或2011票房前十,因而没有计算在内)就能拿掉47亿多的票房(总票房约130亿),并且别忘了,这47亿还是在极为恶劣的挤压环境中拿下来的(11月份四部进口影片火并的激烈场面令人印象深刻),那家伙怎么还乐得起来?
在相关专业课上,中美电影质量差距一直是传媒专业学生相当感兴趣的主题。因为大家都很了解悬挂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方的那把WTO之剑。这把剑要求所有成员国按照一定程序,一步步开放文化市场。3月21号起增加14部电影配额,不过是过程之一。更为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
电影有质量要求,是因为我承认电影是一种艺术消费品。
像所有的艺术品一样,电影作品也呈现金字塔的排列形状:最顶尖的是那种传世名作,数量极少;其次是精品,数量较少,比如各种电影排行榜的上榜影片和各类获奖影片;再次是质量合格的影片,这类影片是电影市场的常态。最次的是不合格影片,也就是产品质量未达标,一般被称为烂片。
王晶说“好莱坞也产烂片”。这是事实。但好莱坞多的不是烂片,而是“滥片”。烂片是指质量不合格的影片,滥片则是指按照类型片的套路流水作业生产的影片,质量合格,但没有太大新意。这类影片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主流。
而国内多的是烂片,由于国产电影市场没有发育出足够数量的类型片种,所以国内很少滥片。影片质量呈现两极分化,好的极好,差的极差。也就是整体来看,国产电影质量极不稳定。
电影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1技术,2叙事,3表演。这三个方面已经涵盖了各大电影节的各类电影奖项。
1技术:摄影、美术(包括布景、道具、化妆、服装等)、音效(主题曲、配乐、音响等)。
2叙事:导演、编剧、剪辑。
3:表演:男主、女主、男配、女配。
最佳影片之类的奖项则是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
在我看来,国产电影与美国电影(很多人用好莱坞电影来指代美国电影,这其实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质量上的差距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叙事上。
技术上要赶超美国电影,30年之内恐怕很难做到,因为这不是中国电影界能够独立完成的。电影技术归根结底由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决定。并且,技术是可以用钱买的。对于电影技术的提高,中国电影界可以一边追赶,一边购买。事实上很多影片都这样做了,比如曾经的《英雄》,比如近年的各类3D国产影片。
短期内能够迅速改善的是国产影片的叙事能力。叙事能力,说通俗一点,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故事讲得好不好,有四个层次。第一种层次是故事没讲圆,5个W没交代清楚。剧情无法服人,煽情的时候观众觉得好笑或者不耐烦,搞笑的时候观众没有感觉或者不耐烦……。烂片就是这个层次。
第二种层次是刚好能够把故事讲明白。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老老实实交代5个W。合格影片,或者说滥片,就是这个层次。
第三种层次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好看,各类奥斯卡影片就是这个层次。
第四种层次是不仅故事讲得精彩,并且讲故事的方法是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比如前苏联维尔托夫《带摄影机的人》,今天所有影片的拍摄视角,都能从该片找到渊源。比如费穆《小城之春》,用画面的色调,而非音乐、对白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情绪。
叙事能力是无法购买的,只有靠中国影人自己解决。当年《三枪拍案惊奇》购买了美国影片《血迷宫》的现成剧本,但拍出来的影片仍然功亏一篑。这个案例很经典地展示了双方叙事功力的差距。
唯一令人稍为安心的是,我们有质量与国际接轨的优秀演员。很多烂片依靠这些演员的出色表演,成功挺进票房前十。我不赞成冯小刚和华谊的论调,说什么中国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这种典型的黄世仁牌剥削理念,令人厌恶。
尽快与学界合作,提高影片的叙事能力;实事求是的承认中国演员的作用,进一步保障演员权益;与广电总局合作,尽快改革目前已经不合时宜的电影管理制度——这是中国电影界在2012年最应该做的3件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