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又拖,终于今晚跟朋友去看十三钗。
拖了这么久,跟张艺谋无关。而是南京这个题材,实在太沉重。凡是和这个题材有关的影片,我总是下意识地拖了又拖,非到准备下线的时候,才肯进影院。一个民族的心理创伤,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
相比之下,同样是抗日题材,《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就容易接受得多。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老影片有一种狂欢的味道。用一种大无畏的,乐观的精神来照耀艰苦而艰难的八年。看着很提气。但是我们的艺术,如果总是沉溺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或者“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而缺乏冷静的真正的思考。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则是异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所有的抗日题材影视剧,而不是限制艺术家们能拍什么,不能拍什么,从什么角度拍,怎么拍。因为外行无法指导内行。艺术是艺术家们的事。值不值得看,则应该由观众说了算。外行们不必替艺术家操这种心。
《金陵十三钗》也还没有达到反思战争的程度。它只是反映了战争。确切地说,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很多人,包括部分美国影评人,是从反思战争的角度来要求这部影片的。这是一种错位。可能是前期宣传定位造成的误会。
张艺谋这一次没有失手。这是他自《秋菊打官司》以来最好的影片。他用最拿手的技巧,讲了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情节方面没有失误,能够自圆其说。妓女在逃难的时候,随身带的当然是自己最爱的衣物。某些外评的谴责,纯属文化偏见,或者是因为不了解。谁规定什么样的场景不能出现?旗袍曾是中国妇女的普遍日常穿着,不分春夏秋冬。张爱玲在一篇散文谈过自己在香港逃难的时候,她的一位女同学苏雷珈“在急难中并没有忘记把她最显焕的衣服整理起来,虽经许多有见识的人苦口婆心地劝阻,她还是在炮火下将那只累赘的大皮箱设法搬运下山。苏雷珈加入防御工作,在红十字会分所充当临时看护,穿着赤铜地绿寿字的织锦缎棉袍蹲在地上劈柴生火,虽觉可惜,也还是值得的。那一身伶俐的装束给了她空前的自信心,不然,她不会同那些男护士混得那么好……”(张爱玲《烬余录》)。这就是生活。
又是谁规定,不能用命做阶梯,来炸坦克?那样贫弱的国家,在敌人强大的武器面前,也唯有用命来拼吧?所有这些批评,都说明,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输出我们的历史,以让别人更多的了解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就不能作茧自缚,为文化产品的出口设置种种不必要的障碍。量变才能带来质变。
本片的弱点在于,妓女们替死的转折铺垫得不够充分。虽然前面已经铺垫书娟为了不暴露地窖中的妓女,带着同学往楼上跑。女学生们要自杀,为了劝解,妓女们脱口而出“姐姐替你去”。到此为止,都很好。可是在玉墨劝解其他姐妹的时候,给的理由不充分,太觉悟了。一个小小的秦淮女子,跟历史正名,有什么关系呢?说服力不强。
从影院出来,看到街边的黎明音像店里摆着《金陵十三钗》的影碟,售价15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版。除非万不得已(比如被禁被剪),请大家尊重艺术家们的劳动,不要买盗版碟。
《金陵十三钗》总分76
叙事17
剪辑4
情节3
节奏3
人物3
叙事创新4
摄影18
光线4
色彩4
构图4
镜头4
摄影创新2
美术16
服装4
化妆4
布景4
道具3
美术创新1
表演12
男主3
女主3
男配3
女配 3
表演创新0
音乐13
对白3
配乐3
主题曲 4 音响3
音效创新0
关于张艺谋影片的全部影评以及我的评分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