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考试案例分析试题

(2010-04-22 14:27:29)
标签:

教育

案例:教师和学生的冲突,经常由课堂上的偶发小事引起。比如,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在你讲得津津有味时,闯进教室;比如,安静的课堂上,忽然有学生嬉笑打闹;再比如,检测前,你三令五申严肃考纪,但巡视中却忽然发现某某正在抄袭……这些事情的发生,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常常使老师非常恼火。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事情恶化,造成很坏影响。

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这类事件,应该怎么处理?有没有让老师们值得遵循的规律或原则?

答:教育实践中这类事情时有发生,也不可避免。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也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1. 巧妙地批评且点到即止。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学生做出了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该学生,让该学生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这样既保住了该“调皮”学生的面子,又及时制止了其错误的延续,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2.课后,老师还得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甚至日后的默契。

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我认为教师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要随机应变。二要因势利导。学生课堂违纪,常常是怀着某种故意炫耀想引起注意的心态。教师在应对时要根据当时课堂的整体状态,并结合其与教学内容的特定联系,迅速地调整课堂气氛,灵活地化解。三要把握分寸。即批评要有尺度。尤其当师生在课堂发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学会克制和冷静,把握好处理的分寸,绝不能因一时的解气而当众羞辱和训斥。反之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也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

案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剪一剪、转一转、拼一拼自主探究,从而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要点:①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②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③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模仿,更需要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李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某学校数学教研组在某天下午第一节课到初二(3)班听课后,大家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研讨活动,研讨采用逐一发言的方式进行。每个人说完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活动结束。活动过程中,学校专门安排人员考勤,按照学校的制度还把考勤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请问上面这个案例是新课程倡导的有效的校本教研吗?为什么?

分析:这不是校本教研。①没有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可能在研讨会上也会有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分散的问题与校本教研的问题有本质的不同;(②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老师们是因为行政命令不得不参加;③看不出对问题的系统研究,一个小时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地研究;④没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或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