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说称恐龙后继的(Hoatzin)麝雉【组图】

(2010-05-13 19:02:19)
标签:

非洲

麝雉

杂谈

   麝雉(Hoatzin)

http://s4/middle/670de202h73d8d8bdf3f3&690

http://s5/middle/670de202h867878249d14&690

http://s3/middle/670de202h867878d9b3b2&690

http://s15/middle/670de202h86787aec897e&690

http://s15/middle/670de202h86787b78fcce&690

http://s6/middle/670de202h86787ca6ba45&690

http://s16/middle/670de202h86787d7530df&690

http://s3/middle/670de202h86787db8df62&690

http://s5/middle/670de202h73d8d974f8f4&690

麝雉

中文名:麝雉(shè zhì)

中文俗名:爪羽鸡
英文名:Hoatzin
物种信息:原产于南美热带沼泽区特别是奥利诺科和亚马逊盆地,以前曾

归入鸡形目(Galliformes)和鹃形目(Cuculiformes)。体长约65 cm,体重不及1 kg。尾长,上体具褐色条纹,下体淡黄色。具蓬松羽冠,面部裸皮淡蓝色。雌雄相似。成鸟能笨拙的短距离飞行。以沼泽地的植物为食,用其极为膨大的嗉囊磨碎叶和幼芽。常组成3-6只的小群,无固定配偶,共同育雏。巢由一团细枝构成,筑于水面的树枝上,每窝产2-5枚卵。卵小,浅黄色,缀以蓝色斑点。孵化期28天。幼雏第一、二指各有一个大爪,用以爬树。麝雉的化石纪录可能追溯到上始新纪(法国),肯定能追溯到上中新纪(哥伦比亚)。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体型细长,全长达610 mm,但体重仅810 g。头特小,具有一簇长直如鬃毛的羽冠。颈细长。头和颈的外形,从正面看,很象孔雀。嘴短而曲;两翅较大,但飞行无力;尾羽长又宽;脚强健,具4趾。上体暗褐,稍杂以白斑;头冠红褐,脸的裸出部蓝色;下体为橘黄色,腹部铁锈色。雌雄体色相同。麝雉具原始鸟的一些特征。幼鸟翅的指上有爪,适于攀登树木,另外还有许多与普通鸟类迥异的性状,如嗉囊特发达,能榨碎食物,取代砂囊的功能,是唯一一种翅膀中间长爪子的鸟。食物以叶片、花、果实等为主,有时兼吃小鱼、虾蟹。喜群居,白天常集大群栖息于河边的树上,不时发出尖叫声。在天气炎热时,大多隐伏不动。黎明、黄昏,尤其是月夜,它们非常活泼,在枝间跳动,甚至攀登树顶,觅取食物。繁殖期成群。巢粗陋,营于离水面2~6米的枝丫间。每窝产卵2~4枚。幼鸟能自己攀树找食物,遇敌则落水脱逃。肉有麝的臭味,不适口,产地的人们常食其卵。

  分泌物经稀释可用于香水工业,故得名。

  麝雉的拉丁学名含义是“梳披肩发的雉”。不过,麝雉的中文名含义有所不同。它们之所以被加上“麝”的桂冠,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当地人又称为“臭安娜”。按照鸟类学家威廉。毕伯的话来说:“如不稀释的话,是没有任何鸟可接近的。”当然,它们并不能像麝一样产名贵的麝香。麝雉身长大约65厘米,体重不及1 千克。雌雄相似,身体背部有带白色条纹的棕色羽毛,尾羽和靠近尾部的后腹部羽毛是土红色的,而前胸则是奶黄色的。它的脸呈天蓝色,眼睛的虹彩则是鲜红色的。从总体上看,麝雉并不太“美”。威廉·毕伯曾形象的描述说:“麝雉飞行时像一只肥胖的鸡,叫声比孔雀的干叫声好听不了多少,但不如鳄鱼的吼叫宏亮。这种鸟的‘优雅风度’与其说像鸟类还不如说像蛙类。然而,从动物学方面考虑,麝雉也许是现今地球上生存的鸟类中最引人注目、最有意思的了。”

  那么,麝雉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呢?1984年,鸟类学家斯图瓦特·斯托哈报道了他在南美中部平原上拉诺地区对麝雉生活习性的深入观察。这项研究把麝雉的引人之处描述得淋漓尽致。

  斯图瓦特所研究的麝雉群体生活在拉诺地区一片洪水冲积而成的沼泽水泊中。旱季,这些麝雉常常集成20~30只群体活动。当雨季来临时(12月至次年3 月),它们便分散成2 到7 只小群活动。这些小群体像一个个小家族,是麝雉繁殖时的核心。因此斯图瓦特称它们是繁殖群体。

  4 月到5 月,这些繁殖群在溪流和沼泽的边缘开始占据各自的领地。不久,它们便开始造巢。麝雉的巢是用草棍、树枝草草搭成的,很不规则。有趣的是,这些巢往往都搭在横生在水面上3 米到5 米左右的树杈上。它的妙用下面我们就会看到。

  在繁殖群中,只有两只麝雉是真正的夫妻,其余的都是“保姆”。说到这里,也许您会感到奇怪,难道麝雉也需要“保姆”来帮助自己“做家务、看孩子”吗?事实的确如此。斯图瓦特曾观察到大约60% 的麝雉“家庭”有“保姆”,大多数只有1 个,多的达3 个,多于3 个“保姆”的“家庭”是罕见的。这些“保姆”或者是这个“家”的孩子,或者是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它们帮助“主人”保护领地、看护幼雏,有时也帮助“主人”建巢,甚至帮助“主人”交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保姆”将来也许会成为“主人”的继承者。它们在帮助“主人”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而且可以在“主人”占领的领域内取食。如果“主人”发生意外,它们会很自然地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人”。

  巢建好后,“主人”便交配产卵。麝雉的卵比鸡蛋要小,呈奶白色,在钝头有些小红点。每只雌麝雉一般产1~3 枚卵,也有一些产6 枚,雌雄麝雉轮流孵化,大约28天后,雏鸟就破壳问世了。麝雉的雏鸟孵出时全身生育稀疏的羽毛,每只翅的弯曲处生有2 个大爪。这些年幼的麝雉出世后一周,就能轻松自如地游泳。如果双亲和“保姆”

  都出外觅食,它们常常会受到猴及蛇的袭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幼雏便跳入巢下面的水中,尽快地游走。危险过后,它们再游回巢的下面,依靠脚和翅爪的帮助,攀上树枝,回到巢中。10个星期后,幼麝雉的翅爪自行脱落,此时,它们已经能够依靠飞行来躲避敌人了。

  成年的麝雉很少在水中游泳,也不经常飞行,除了觅食外,它们很少活动,只是像蛙类一样久久地坐卧,栖息在树枝上。

  麝雉的食谱很简单,它们特别喜欢吃珍珠树上的树叶。黎明前和午后是它们进食的时候,进食之前,麝雉会慢条斯理地在树林中转来转去,一旦发现了一串中意的树叶,它们便用嘴将树叶从树上全部桴下来,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去,一点也不讲礼仪。吃到惬意时,它们还会又跳又哼,发出的声音活像一只呼吸有问题的粗嗓门鹅。麝雉所食的树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很难消化,对幼雏尤其如此。不过,麝雉的消化系统却有办法对付这些“纤维素食物”。

  它们的嗉囊已进化成半消化器官,其中有大量的共生细菌可先把树叶分解,然后再进入胃中消化吸收。这同反刍食草动物的消化过程很相似。刚刚孵出的幼雏吃的就是成鸟嗉囊中半消化的食物。

  麝雉是南美普遍分布的鸟,但由于近年来过度狩猎和大片森林被毁,沼泽干涸,目前在东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已经绝迹。这种势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其他地区的麝雉会不会也在劫难逃呢?这是鸟类学家们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

              欢迎您来到【爱美的人】世界http://s11/middle/670de202h73d5e4b3d8b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