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泉撰文:通州先贤孙儆与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发表
(2023-05-28 19:59:08)
标签:
文化 |
名人轶事:通州先贤孙儆与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
通州先贤孙儆(1867年—1952年),号沧叟,是一位集经学家、教育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资深学者。他曾追随张謇力挺共和,历四川青神县县令、江苏省议会副议长,在乡兴教育办实业造福桑梓的余暇里,倾心研究殷墟文字,抗战时期为保晚节避难沪上以鬻字为生,甲骨文书法造诣声播江、浙、沪。由于他在国学上的造诣,在“沪上九老”中享有“诗家夫子孙沧叟”之誉。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年长孙儆两岁,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为山水画一代宗师,早年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居上海三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后又在北京十年,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北平国画研究院导师;晚年居杭州,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借助书画载体,孙儆与黄宾虹的相聚已有多次。如由孙儆题、黄宾虹作《春游京口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1919年春,56岁的《时报》《美术周刊》主编黄宾虹,与学者胡朴安、安徽省民政厅秘书傅熊湘、江南三名士之一高吹万等南社诸诗友,同游镇江京口,此游黄宾虹收获颇大,觅得当时最著名的碑刻珍品《瘗鹤铭》拓本及周朝的许惠鼎拓本,兴致所致,诗兴大发,又适久雨无法行他事,于是专心绘就一幅《春游京口图》以志此行。
经过三十年斗转星移,吴县藏家俞筱甫成为《春游京口图》的主人。俞筱甫早闻孙儆与黄宾虹甚为友善,为锦上添花,1950年初冬,遂携《春游京口图》登复兴中路颖邨的寓所“斐庐”央为题鉴。
透过岁月苍桑,难掩对友朋们的思念,孙儆通过遒劲用笔,倾注于尺素上, 即行书诗二首:“随时随地能图画,
因境因人复咏歌;似此江山增美丽,可无俊彦共婆娑。周金晋碣平生癖,梅雨荷风天地和;回首前尘不堪说,雪泥尚是有情波。载明己未方当夏,一瞬于今三十年;经术胡瑗嗟水逝,诗豪高适亦霜颠(题语有与朴安、屯艮、吹万同游京口云云)。珍兹图素同金石,作者山翁是佛仙;近日已臻神化境,我于兹幅益留连。筱甫吾友以宾虹画幅来属题,所载朴安、吹万两君皆旧交,宾虹亦时通信,惟朴安已逝世,率成两律,祗希吟定,并呈宾虹、吹万二老庚寅初冬孙儆题,时年八十有四。
如今,孙儆与“宾虹亦时通信”的实物,虽不多见,但尚存数诗。
常州李文昭《孙儆诗稿》中载孙儆诗:“访黄宾老,以所释周末古文字示余,赋此呈教。鉥印陶文一网收,逢源左右乐忘忧。试思同辈几人在,不少生徒载酒否?叔重搜奇珠满匣,子云好古玉成邱。契辞颇有相通处,来叩先生万斛舟。”
从本诗中可知,黄宾虹在与孙儆晤面时,以其所作周朝末年古文字释文与孙儆交流,这“所释周末古文字”或是黄宾虹《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等文之初稿,孙儆阅后感触颇深,敬佩黄宾老对古印、陶文研究之成果,叹赞其为同辈学人中之翘楚。高度赞扬黄宾虹遵循孔子提出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将黄宾虹在研究古文字领域里的成就,比肩于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以甲骨文与古陶印文有相通之处为理由,运用“载酒问字”的典故,十分谦虚地提出向学养深厚大伽老友,载酒以求教。
据《瞿宣颖年谱》及《申报》载,1948年7月24日,黄宾虹自燕游沪,与孙儆、高燮等曾宴于阎氏之園,畅谈甚欢,互有和诗。
少年时代对金文、籀文很有钻研的孙儆,在考入南菁书院求学期间,就有研究古文字的专文《释叴古文睿》被载入《南菁文抄集四》中,自五十岁始研究贞卜文至此三十余年,其贞卜文书法已名于江浙沪,称得上“对古文字素有研究”者。
孙儆对黄宾虹的绘画功力和艺术成就,发出“传世画图真国粹”“此翁不待千秋定”的吶喊,这无疑在情感上对老友给予了极大安慰。当代书画艺术界的权威人士对黄宾虹的评价,也印证了孙儆在艺术鉴赏上的惠眼独具。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评其: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讲: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
如今,孙儆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日渐显示出来。随着他们二人在当今中国书画界日趋提升的影响,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作品将会逐渐释放出更大能量。
时深日久,沧桑变递,孙儆与黄宾虹等文友之间往来的物证似已少在人间,但孙儆与黄宾虹、高吹万这些艺术巨匠、国学大师间的友谊将是长存的。
谨以此文纪念孙儆先生逝世七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