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万泉撰文:通州先贤孙儆与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发表

(2023-05-28 19:59:08)
标签:

文化

名人轶事:通州先贤孙儆与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

  赵万泉2023-01-14 07:00 发表于江苏江海文化

通州先贤孙儆(1867年—1952年),号沧叟,是一位集经学家、教育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资深学者。他曾追随张謇力挺共和,历四川青神县县令、江苏省议会副议长,在乡兴教育办实业造福桑梓的余暇里,倾心研究殷墟文字,抗战时期为保晚节避难沪上以鬻字为生,甲骨文书法造诣声播江、浙、沪。由于他在国学上的造诣,在“沪上九老”中享有“诗家夫子孙沧叟”之誉。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年长孙儆两岁,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为山水画一代宗师,早年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居上海三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后又在北京十年,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北平国画研究院导师;晚年居杭州,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借助书画载体,孙儆与黄宾虹的相聚已有多次。如由孙儆题、黄宾虹作《春游京口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1919年春,56岁的《时报》《美术周刊》主编黄宾虹,与学者胡朴安、安徽省民政厅秘书傅熊湘、江南三名士之一高吹万等南社诸诗友,同游镇江京口,此游黄宾虹收获颇大,觅得当时最著名的碑刻珍品《瘗鹤铭》拓本及周朝的许惠鼎拓本,兴致所致,诗兴大发,又适久雨无法行他事,于是专心绘就一幅《春游京口图》以志此行。


经过三十年斗转星移,吴县藏家俞筱甫成为《春游京口图》的主人。俞筱甫早闻孙儆与黄宾虹甚为友善,为锦上添花,1950年初冬,遂携《春游京口图》登复兴中路颖邨的寓所“斐庐”央为题鉴。


    展开老友大作,孙儆先生喜不自胜,丰富多变的笔墨中不失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眝目老友题款“朴安、屯艮、吹万诸同社游京口归得诗甚伙,并携鹤铭、许惠鼎拓本,时适久雨,图以志之,己未夏日宾虹。”之句, 孙儆不禁感慨万千。


透过岁月苍桑,难掩对友朋们的思念,孙儆通过遒劲用笔,倾注于尺素上, 即行书诗二首:“随时随地能图画, 因境因人复咏歌;似此江山增美丽,可无俊彦共婆娑。周金晋碣平生癖,梅雨荷风天地和;回首前尘不堪说,雪泥尚是有情波。载明己未方当夏,一瞬于今三十年;经术胡瑗嗟水逝,诗豪高适亦霜颠(题语有与朴安、屯艮、吹万同游京口云云)。珍兹图素同金石,作者山翁是佛仙;近日已臻神化境,我于兹幅益留连。筱甫吾友以宾虹画幅来属题,所载朴安、吹万两君皆旧交,宾虹亦时通信,惟朴安已逝世,率成两律,祗希吟定,并呈宾虹、吹万二老庚寅初冬孙儆题,时年八十有四。 ”印鉴:“沧叟”。

如今,孙儆与“宾虹亦时通信”的实物,虽不多见,但尚存数诗。


常州李文昭《孙儆诗稿》中载孙儆诗:“访黄宾老,以所释周末古文字示余,赋此呈教。鉥印陶文一网收,逢源左右乐忘忧。试思同辈几人在,不少生徒载酒否?叔重搜奇珠满匣,子云好古玉成邱。契辞颇有相通处,来叩先生万斛舟。”


从本诗中可知,黄宾虹在与孙儆晤面时,以其所作周朝末年古文字释文与孙儆交流,这“所释周末古文字”或是黄宾虹《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等文之初稿,孙儆阅后感触颇深,敬佩黄宾老对古印、陶文研究之成果,叹赞其为同辈学人中之翘楚。高度赞扬黄宾虹遵循孔子提出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将黄宾虹在研究古文字领域里的成就,比肩于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以甲骨文与古陶印文有相通之处为理由,运用“载酒问字”的典故,十分谦虚地提出向学养深厚大伽老友,载酒以求教。


据《瞿宣颖年谱》及《申报》载,1948年7月24日,黄宾虹自燕游沪,与孙儆、高燮等曾宴于阎氏之園,畅谈甚欢,互有和诗。


       1949年8月1日,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高燮的二公子、藏砚藏书名家高君藩(与父同为南社社员)来到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取出一枚成扇,央求黄宾虹为之作画,黄宾虹打开折扇,欣赏了其上孙儆拿手绝活——甲骨文篆书:“旅食京华春,文物多师古,好鸟不归山,七星在北户。此杜子美诗句用贞卜文集成一绝似尚可味。戊子初秋后,君藩世仁兄正,孙儆年八十二”。提笔在该扇的背面作出一幅《夏山图》, 题款:“君藩大兄世先生属灿,己丑八十五叟宾虹”。印鉴:黄宾虹。


       黄宾虹居杭州后,仍与孙儆间有诗书往来。


       1950年孙儆的《寄黄宾叟》就是复黄宾虹的一首诗:“欲求通古学,第一先识字。奇字不易知,谁能明奥义。宾叟今子云,著书训纂次。我思载酒来,路远莫能致。微资供买酒,聊以寄吾意。霞光万丈长,天际寸心企。”诗中透露着二人对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上的探讨。


少年时代对金文、籀文很有钻研的孙儆,在考入南菁书院求学期间,就有研究古文字的专文《释叴古文睿》被载入《南菁文抄集四》中,自五十岁始研究贞卜文至此三十余年,其贞卜文书法已名于江浙沪,称得上“对古文字素有研究”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围堵,人们的生活颇为艰苦。黄宾虹出席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言讲到:“精神文明的竞争,必不后于物质文明的竞争。”“中国千百年过去,绘画,虽未尽美善,取长舍短,尤在后来创造,特过前人,非可全弃原有而别寻蹊径。”但他的作品及艺术理念在当时很难被大众真正接受和理解,其画风一度被视为不能“为工农兵服务”而遭批判。但黄宾虹没有选择迎合大众,“五十年后会有人懂我”,他自信自己作品的学术价值。孙儆以“奇字不易知”而“载酒问字”为缘由,从不多的鬻字收入里挤出“微资”,慨然资助尚未在书画市场打开局面的黄宾虹。


       孙儆常以鬻字所得,润济更为艰困的文友的行为,此非个案,沈瘦东在《瓶粟斋诗话》中“先生(孙儆)尝以交子为饷,且语人云:瘦东贫,我辈不能坐视。其视人之急,不啻如己”之所述,得到印证。


       孙儆《怀宾虹叠韵》:“虽老犹为极丽葩,丽葩不弃冷生涯。鉥文能识最奇字,画艺毋惭绝技家。人是山中真古衲,心为海内一灵麻,此翁不待千秋定,扬子复生蔑以加。”对黄宾虹的书画造诣和人品道德,充满了由衷的赞赏和坚定的支持。

      

      在那个年代,对黄宾虹的画有眼不识珠的人,比比皆是。1951年,86岁的黄宾虹迁居杭州西湖畔栖霞岭32号。尽管情绪有所低落,但没有影响到他与孙儆的交往。当孙儆收到黄宾虹惠赠的珍贵的古印章,兴奋地赋诗以复:《宾叟锡我古鉥印章,有虫篆“寿命昌重”文,谨拜嘉惠。赋诗答谢》:“栖霞离去住何乡,出谷知今有凤冈。传世画图真国粹,等身印释破天荒。怀人时觉云山远,鉴古分来寿命昌。何幸一朝拜嘉惠, 有情岁月水流长。”


孙儆对黄宾虹的绘画功力和艺术成就,发出“传世画图真国粹”“此翁不待千秋定”的吶喊,这无疑在情感上对老友给予了极大安慰。当代书画艺术界的权威人士对黄宾虹的评价,也印证了孙儆在艺术鉴赏上的惠眼独具。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评其: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讲: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

如今,孙儆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日渐显示出来。随着他们二人在当今中国书画界日趋提升的影响,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作品将会逐渐释放出更大能量。


时深日久,沧桑变递,孙儆与黄宾虹等文友之间往来的物证似已少在人间,但孙儆与黄宾虹、高吹万这些艺术巨匠、国学大师间的友谊将是长存的。


谨以此文纪念孙儆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