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子国赵万泉:清末举人孙儆的教育人生发表于江海文化

(2023-05-17 10:54:41)
标签:

文化

2022.11.1.姜子国赵万泉:<清末举人孙儆的教育人生>发表于江海文化

岁月留痕:清未举人孙儆的教育人生

原创 姜子国 赵万泉 江海文化 2022-11-01 07:00 发表于江苏


孙儆(1867~1952),字谨臣,晚号沧叟。江苏南通人,清末举人,历任四川青神县知县、江苏省议会副议长、南通县教育会会长等职。孙儆是一位集经学家、教育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资深学者。他尤醉心于教育,居金沙大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轰轰烈烈兴教办学之路,伴随着的是一路辛劳,满满收获。





高举“百事祖教育”大旗


孙儆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金沙,父亲孙廉卿饱读诗书,考举功名,因涉讼被累未仕。母亲曹氏也是世代书香,习“五经四书”。有如此家学渊源,孙儆幼时好学聪慧,他四岁时承母解经析典,诵读名诗格言,年稍长就拜师江东四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学者范肯堂(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的曾祖父)专授学业。范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使孙儆更上心于学习,他十岁时遍读群经,成绩优异,“神童”之誉鹊起,随后他考入江苏著名学府“南菁书院”。学成归来,设馆授童,最初踏入教育职业之门。


1900年,孙儆以经术精深及富积办学经验由江苏学政龙湛霖(宗师)保举出任宝山县县学训导,由此孙儆开始进入仕途。在宝山任上,孙儆严格的训导、精湛的讲授及教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公认,获得“公(孙儆)初官宝山训导,极意造士”之誉。


1903年5月以江苏通州优廪生、太仓州宝山县训导籍,赴省参加经济特科的应试,中举。时值吏部放任,孙儆奉召入川,极受四川道台周善培赏识,任四川教育公所实业课课长。1910年,孙儆引疾辞职回到金沙。1911年3月,通州教育会第四次大会孙儆以选举得票数的次序当选通州教育会会长。


孙儆在中举前后进入仕途,但主要任职是教育职位,由此也为他兴教办学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人脉基础。在这段时间里,影响他并帮助他开启新的教育思想、激发起劝学为荣、助学为乐、办学为功潜能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


彼时的张謇面对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国家战败、民生凋敝现状,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率先在南通兴办教育与实业。孙儆对张謇的救国思想和行为感佩于心,也急切想当面“拜师学技”。1890年11月26日他终于在友人家见到了长他14岁的师长张謇。金沙处南通城东,祖居金沙东郊瞿家园的张謇,对金沙自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对孙儆也格外关注,尤在初识后发现孙儆很有才学更是厚爱有加,日后交往频繁。据《孙儆年谱》记载:1893年2月,张謇邀孙儆同赴江西贵溪,协助张謇为任贵溪知县的张詧操办五百多童生考试之事,仍在守父孝中的孙儆,一反传统习俗,应约赴贵溪。孙儆在与张謇紧密相处的68天里耳濡目染,对身体力行、思想解放、视野宽广的张謇更加崇敬,“父教育而母实业”思想也在孙儆心里扎下了根。


1911年9月,在张謇荐举下,孙儆当选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员,后又被选为临时议会副议长。1914年5月,省长韩紫石力推江苏省行政公署组成大正博览会实业参观团赴日参观考察。作为成员之一的孙儆在考察过程中受到震动很大,孙儆在《东游笔记》中写道:“35名议会代表,历时三周,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市政建设等方面成就”“愿吾国注重教育,竭力扩充,一往直前而勿使中辍也”“红叶舞,红叶舞,欢笑声中角旗鼓,国威不振可奈何,众宾虽乐余心苦”。在《东游笔记》中多处见“愤甚”内容的记载。可见,面对中日两国悬殊的国力,他的苦闷、忧心,也正是这种“愤甚”心情,激发起他的斗志,从此,他更坚定地追随张謇,在金沙四乡,高举“百事祖教育”大旗,“以一己之精神,为乡里倡”,兴教办学由点到面迅速展开。


担任19所学校校长


1919年,孙儆自筹资金三万余元,在金沙东市辟出348亩冢地、以六棵300多年的古柏为中心,创办“孙氏私立小学校”(今通州区实验小学前身)。孙儆在《孙氏私立小学校记》中记述:“金沙东市约二里许,风气鄙塞,市面亦落寞,爰于东兴桥之东,择近市地,购田营筑,成校舍七十七间,雨道二十四间,花房六间。有农场,有校园,有荷池,有假山,有延月亭,图书仪器,粲然陈列。积七八年之经营,凡应有者,无不力求完备。”当时的《通海新报》也报道:“金沙市绅孙君谨臣,独捐私资,就东市购地鸠工庀材,建立高等小学一所。9月4日﹙阴历七月二十日﹚乃落成之期。该市绅、商、学各界,公送匾额七方,楹联两副。是日上午,齐集市公所起行。来宾共二百余人,至该校时,挨次行礼”。1923年,孙儆筹资3125枚银圆,建“南通县立金沙初级中学”。孙氏私立小学和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办是孙儆躬身力行办学的一个缩影。



孙氏私立学校一角


孙儆在自办学校同时,还牵头或襄助他人办学。1905年3月,孙儆力助胞弟孙倬(秀才)在金沙北川门办起了北市小学(为金沙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有职员3人,学生74人。随后与高立卿等人将金沙南市的马氏宗祠改建为南市初等小学。1917年,孙儆、顾益三等在金沙开办第一所职业学校。由于得到县教育界支持和各乡镇士绅响应配合,孙儆兴教的举措得以在金沙全面展开,从1905年开始往后近10多年中,在金沙四乡掀起办学热潮,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四百二十平方里之地,办学50余所,金沙地区的教育方式从此由私墪进入学堂。清史馆协修、北京大学史学讲师孙雄在《经畲楼记》中说:“伯兄(孙儆)绝不为一身一家自私自利之计,惟尽力培植乡里之俊彦,以冀他日人才蔚起造福地方”。


查阅民国九年《学事年报•金沙市国民学校概况》,其内记述:“本市各校校长向由创办人充任”,“市人乃推孙儆为各校校长”,孙儆前后担任了19所学校校长。摘录其任校长的部分学校简况如下:


金沙市立第一国民小学校(1905 年2月,孙儆力助胞弟孙倬私费创建于北川门,有职员3人,学生74人);

金沙市立第四国民小学校(1911年8月,设立于东尼庵,职员2人,学生33人);

金沙市立第五国民小学校(1911年8月,设立于中市。职员2人,学生27人);

金沙市立第九国民小学校(1912年8月,设立于八角亭。教员2人,学生31人);

金沙市立第十一国民小学校(1913年3月,设立于碧塘庙。教员2人,学生24人);

金沙市立第十四国民小学校(1913年4月,设立于顾家灶南段,职员2人,学生20人);

金沙市立第十六国民小学校(1912年4月,设立于金虹桥,教员2人,学生37人);

金沙市立第十七国民小学校(1913年11月,设立于朱灶中段,职员2人,学生15人);

金沙市立第十八国民小学校(1914年3月,设立于姜涫殿,职员2人,学生21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国民小学校(1914年8月,设立于桂木桥,职员2人,学生22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二国民小学校(1915年3月,设立于十八总,职员2人,学生36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三国民小学校(1915年3月,设立于十三总,职员2人,学生41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四国民小学校(1915年3月,设立于姜观音堂,职员2人,学生30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六国民小学校(1915年4月,设立于双林庵,职员2人,学生36人);

金沙市立第二十九国民小学校(1916年9月,设立于赵忠庙,职员2人,学生38人);

金沙市立第三十国民小学校(1916年10月,设立于曹浅滩,职员2人,学生50人)。


另外,金沙市立端本女子小学(1910年3月创立)、金沙市立幼稚园(1914年3月创立)虽不是孙儆当校长,却有资料证明为他所创建。其它20多所学校虽不是孙儆任校长,但其创办也离不开孙儆所作的贡献。孙儆在《金沙育婴堂记》中说:“言教育,则四百二十方里之内,自初级中学以下,约共五十处,弦诵之声,盖相闻也。” 1920年7月6日的《通海新报》以“孙氏高等小学校成立志闻”为题报道称:“金沙共有高等三处,合市立、私立国民校四十五处,女子高等一处,幼儿园一处,县立职业学校一处,共有五十一处。若金沙者,可谓学校如林矣。”


孙儆能同时担任这么多学校校长之职,这是与他在金沙兴教取得的成绩及通州教育界对孙儆领导教育会工作的滿意分不开的。为褒扬孙儆私资和牵头组织剙办学校的功绩,1921年他获总统徐世昌颁奖四等嘉禾章勋章。查《教育公报》(第八年第十二期)内有“为绅民孙儆等捐助巨资兴学,循例陈请特等奖”等详细内容记载。可见,当时孙儆办学成绩和影响之大。



《教育公报》登载的大总统令


办有质量的学校


孙儆办学注重“花园学校”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

孙氏私立小学建校时,他亲自到校规划一切,“规制力求完备,图书、仪器、农场、校园其他设备之具,应有尽有”。1916年1月10日《通海新报》以“美博士参观志盛”为题报道:“本月八日杨警务长偕美国某博士等四人,乘汽船到市参观各校。警区江稽查率长警前往欢迎,孙董谨臣假座沧园设筵款待,陪座者为顾董泽轩、学界奚君及季区员诸人。当西宾莅止时,适微雨溟蒙,泥泞路滑,互相挽臂而行。隔溪见一湾绿水环抱斯园,此间风景较西湖无异,及舟渡抵园,见有翠柏苍松环绕,座侧鸟声啾啾,互相错奏,俨然别有洞天之概。该宾等游目骋怀,称赏不置。宴毕赴幼儿园及女校参观,谓秩序井然,陈绩优美,譬诸欧美各校,有过之无不及者。” 这则通讯是外国来客光顾金沙的最早记载,尤对校园环境的描述,看了仍让人心旷神怡。


孙儆重视学生“艺体特长”教育,为增强学生体质,在学校开展迭罗汉、自由车比慢戏法、障碍竞走、拳术等活动。安排别开生面的旅行活动。查阅《通海新报》记载的一次活动:“四月初三,孙氏高小旅行,目的地余西。是日上午八时整队出发,由童子军前导,学生随行。时天降微雨,各生奋勇前往,毫不畏缩。抵余西市,在该处公立小学休息,午歺后又至大悲殿游览,至三时始整队而归。”


孙儆十分重视教学管理, 为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表现在确立了“勤谦、俭恕、仁毅、公平”八字, 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准则。严定赏罚, 凡遵守校训, 各方面表现突出的, 给予奖励, 奖励的内容有口头的, 书面的, 物质的等等。凡旧习甚深, 屡犯不改者, 其惩罚方法有训诫, 罚站, 记过, 做加倍工作, 反省等名目,建立了有计划的正常的学生学习生活秩序。


在教师教学管理方面,他在金沙教育界首创“三会制”并在全区推行。具体为:参观批评会。这是一个平等互动的观摩教学活动,使教师们在互相促进中得到提高。每年三次,日期定学期之终结前数日内,所有提议事项,十日前送会核定,以便各校教员研究教授方法,交换知识。父兄恳话会。每年秋季要举行一次恳亲会, 请家长, 族人与会, 教员报告往学期教授之经过,展览学生的成绩, 各父兄陈述疑问,教员逐项解释或加以研究,并请董事及评议员参观指导等。同志研究会。金沙市区地方广阔,国民学校公、私立共几十处。每当开参观批评会时,甲校至乙校相距有近三十里者,若逢天寒日短之时,来往殊形不便。根据实际情况,以范公堤为界,在堤内外组织若干个同志研究会,相互切磋讨论,每两周举行一次。


另外,孙儆发现运用视察这种检查、指导的手段可以加强学校的教风建设,对促使各项教育措施落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具有明显效果。于是,他开创了聘请视察员的制度,所聘视察员长期巡回于市属各校检查和监督。视察员参与了对校方的管理,就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与校方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使教育主管部门能迅速掌握各校动向,召开会议商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孙儆重金聘名师教导学生。时聘张子干、范子愚、高亮志、刘子美、张怡先、崔蜀亭、徐子梁、黄咏言、季禹闻、张馨谷、徐子祥等各地名师为教员,江鉴三任教务长。为激励学生求学上进,孙儆亲笔题写“种有良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重初基,学孔斯孔、学孟斯孟”板书悬挂校门两侧,还亲撰“孙氏私立小学校校歌”:“运河阳面碧霞东,地据膏腴数百弓,大厦巍巍支一木,不悭私赀不忘公。遍栽桃李冀成林,花有馨香树有荫,愿与事业垂不朽,百年人具万年心”。歌声澎湃悠扬,回荡在校园。


孙儆办学极富个性和创新,缘于他积极探寻新的教育理念。1917年12月,他和其弟孙倬赴通城聆听近代职业教育倡导人黄炎培在城南千佛寺师范大礼堂作《关于职工教育》的演讲。1920年4月,赴通城更俗剧场听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作《教育新趋势》、《学校与环境》的演讲。1922年8月,他莅会《中国科学社》在南通总商会举行的第七届年会,聆听了梁任公、马相伯先后登台作“科学之精神与西洋之文化”及“科学与大学之需要” 的演讲,不断追求和学习积淀了丰厚的学教涵养。


“余力不能及国及省,余唯知吾乡里而已。余老矣,他日校中有伟大人物为地方造福,余虽不及见,其魂魄忻慰无穷。”(见孙儆的《孙氏私立小学校记》)。孙儆应该欣慰,因为学子们从未忘记他的恩德, 常常以各种方式来金沙探望和表达。1928年,孙氏校庆十周年,刘海粟等沪上书画名流以及上海金城银行董事唐伯熊携手书“溯脉崑崙”匾额等来金沙庆贺。1945年,在他七十九岁华诞之日,不忘师恩的海内外学子及金沙市区四乡全体校友精制巨匾致贺道:“张啬公兴实业教育于县城,而嘉惠遍四乡诸区;吾师沧公兴实业教育于金沙市,而嘉惠遍市区四乡”由于孙儆寓居沪上,授匾仪式在市教育局的安排下,在孙氏校隆重举行。


“如林学校歌不辍,坦坦道途朴而华。”这是对孙儆一生办学最好总结。孙儆自己说:“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其奄忽殁世者比比矣。窃谓宇内本有无穷事业,吾侪既稍具知识,欲无负一己,须思所以福己者福人”。综观其大半生教育的辉煌经历,谆谆贤志,可昭日月。


图片来源:作者




姜子国,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任通州市委办副主任、政协办主任、农工办主任、人大人事代表工委主任等职。有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报刊杂志,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


赵万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课题研究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RkDflh2OnYAORObTOB3FPoW7A1gAC8hibkxpmamgNoTVk8AiaSG03CicDVavswhQnUmzw1OcBqvCoicuicOXENiclUaA/640?wx_fmt=png

作者简介



编辑:胡泓石

联系邮箱: 736145433@qq.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