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海涛:散文的读与写

(2018-08-07 16:54:38)

刘海涛:散文的界说与分类:散文的读与写(1)(2017-10-21 16:19:44)转载

标签: 文学写作散文写作特征文体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成这种内涵经历了文学史上的漫长演变。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与韵文(诗歌、骈文)相对的散行单句的文章称为散文。在西方,人们把不分诗行不押韵的文章统称散文。这两种理解等于把所有的文章只分作散文与非散文两大类。“五四”以后,人们才把散文看作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观念把散文的范围大大收缩,非文学类文章归入其它类别。尽管这样,散文这个文学种类还是太庞杂。进入“新时期”以来,散文的范围更进一步收缩,人们此时只把散文看作是一种在选材上丰富多样,在写法上灵活多变,能鲜明地展示作者的个性且又短小精悍的真实性文章。这种涵义的散文通常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分为三大类别。

 

(一)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在内容上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如果散文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记人散文。如果散文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叙事散文。如果表现对象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主,表达方式又以描写为主,这就是记叙散文中的写景散文。如果表现对象是以某一物件为主体,表达方式侧重于描写叙述,那就是记叙散文中的状物散文。

 

(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表达方式上也着力于主观抒情。小说、影视文学有时也抒情,但它们的作者往往依托人物、事件、环境等形象来间接抒情,抒情散文的作者可以直接站出来直抒胸臆。诗歌是抒情性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但诗歌是依托高度概括的甚至是已经变形的意象来抒情,抒情散文则要依托真实形象、依托事件和景物来抒情。结合着叙事、记人进行抒情是叙事抒情散文,结合着景或物来抒情是借景抒情散文。

 

(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议论散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的地方在于:议论散文用作者直接感知的事实说理,并结合着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进行形象的、侧重情感感染的说理。而一般议论文要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进行侧重于理智说服的说理,它在文章形式上讲究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完成抽象说理的过程。

 

 

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读与写(2)(2017-10-23 16:17:41)转载

标签: 文学写作散文文体特征写作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一、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在所有的文学文体中,散文最容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化为文学艺术。散文形象主要是一种写实性意象,它对人们日常生活做了一种逼真性和直接性的反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形象都能转化为散文意象,散文意象经过散文作者主观体验的过滤和加工,带上了散文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写实性与个性化的特征奠定了散文形象最重要、最关键的再现与表现并举的审美规范。

 

与诗歌相比,诗歌呈现的是偏重于表现的艺术形象,散文虽然也具有体现作者主观性的表现性审美元素,但散文的意象是写实的、不具诗歌的那种概括性和变形性。与小说相比,小说展示的是偏重于再现的艺术形象,散文虽然也具有描摹生活的再现性的审美元素,但散文的再现是真实的、作者亲身经历过的而不像小说那样是虚构的、作者作了超现实的艺术提炼和重组。散文这种再现、表现同时具备的写实性意象,生活化与广泛性的选材特征产生了散文文体许多自身的特长。

 

二、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在诗歌文体里,作者侧重于抒发情感;在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里,作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在散文文体里,作者侧重于描述情境。散文的“境”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的具象,散文的“情”是指散文作者接触了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而激发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日常生活的某一人、事、景、物、理成为散文写作的意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素材的无限可能性变成散文选材的必然性要经过散文作者主观情感的浸染和孕育。当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相融合时,才出现触动、感染作者的散文情境;当散文情境被作者用散文语言描述出来时,特定的散文情境便物化为打动、感染读者的散文作品。

 

从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到特定的散文情境,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特定散文情境的构成前提在于作者对人、事、景、物、理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散文作者比其它文体的作者更加依靠性格个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艺术体察和艺术表达的个性。散文情境形成的主观化、个性化因素,散文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直接性和写实性,使散文成为了最能体现作者鲜明个性的文学文体。散文中常常有一个第一人称“我”,不管这个“我”是散文的主角(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样),还是散文的配角(像鲁迅的《藤野先生》那样),以至是生活的目击者(像方纪的《挥手之间》那样),这个“我”基本上等于作者。经过了“我”个人的眼睛和心灵而描述出来的人、事、景、物、理便烙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散文情境的个性化的特点导致了散文写作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自由化。凡是被散文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情、物、理都能成为散文的写作题材,这比起诗歌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生活,比起小说的精心提炼细节、情节来塑造人物——这个艺术选材的限制被大大地淡化了。于是散文在写法上显得非常地自由和随意。它可以象巴金的散文那样,不做作,不伪饰,在朴拙平实的叙述中显出哲思与真情;它也可以象秦牧的散文那样,灵活地调用记人、叙事、抒情、颂物、讽刺、幽默等各种艺术手法,创造色彩斑斓、境界阔大、意蕴绵远的散文情境和意旨;它还可以尝试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主体生命的体验和思索。正是这种自由和随意,有效地拉近了生活与文学的距离,使散文成为了生活中拥有最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文学文体。

 

散文意象一般采用自由散跳式的组合方式和平实朴素的语言呈现方式进行结构和表达。这与诗歌意象用飞宕的联结方式和用精美的概括与变形的语言来呈现的方式;与小说的细节、情节因果联贯式组合和细密的描写叙述的呈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文体形态和语言质地。

 

散文意象的不以因果联系为主的组合方式体现了相当的灵活自由性。并联组合、串联组合,众星拱月式组合……无论哪一种组合方式,散文写作甚至可以达到为了突出散文立意作者“怎么高兴就怎么组合”的境界。

 

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散文一般采用平实的描述语言来传达感官式的印象。比较散文、小说、诗歌描述同一对象的语言,这其中的语感差异便十分清晰:

 

诗歌:“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都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散文:“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的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小说:“文登城东关有棵老槐树,不高,才一丈多,但它长得蹊跷,中枢已经老朽,可是周身又生出无数枝干,弯弯曲曲,错综交织;上面的枝条也长得出奇,犹似凤鳞龙爪搅在一起,倒垂下来。”(冯德英《山菊花》)

 

在上述三段对树的描述语言中,诗歌语言的主观性最强,诗歌作者实际上是让“悬崖边的树”的形象象征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它表面是写树的孤独、倔强和抗争,而深层的涵意是象征诗人自己的主观情志;小说语言的客观性最强,小说作者是抓住树枝特征作了细致的勾勒;而散文语言兼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因素。散文作者一方面客观细致地描述了树的顽强形象,另一方面又用主观赞美的抒情语言表达的作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诗歌是最主观的表现性的超现实的语言,它的语言纹路比较简约、疏朗;小说是最客观的再现性的平实语言,它的语言纹路比较细密、详尽。散文语言处于二者的中间——它主、客观并存,表现与再现并存,语言纹路疏密、精细参半。这样来看散文语言平实而又有文采的审美特征,就能产生这样的散文语言观念——散文语言应该以一种自由舒畅的姿态像小说那样平实客观地再现生活情境,也可以吸收诗歌语言的一些比喻、比拟、象征、夸张等手法来主观地表现散文情境。

 

 

散文的写作方法:散文的读与写(3)(2017-10-25 15:38:18)转载

标签: 文学写作散文写作方法意象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一)机智地体察散文意象

 

一个散文作者要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化为散文艺术,首要的一个前提是他要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验人、事、景、物、理的散文能力。这种体察能力有三个内涵。

 

1、形象化的发现

 

面对无数的日常生活中人、事、景、物、理的材料,作者应该能够敏感地发现哪一些是一般性、抽象性的材料,哪一些是个性化、形象化的材料。个性化的意象比较独特和新颖,独特、新颖的意象比较容易激活作者和读者的创作兴趣及阅读兴趣。形象化的意象比较直观、比较具体,它能真正满足散文审美特征的基本要求。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的敏感程度和捕捉意识是我们培养散文写作、散文欣赏及散文教学能力的最基础的工作。

 

2、情感化的孕育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筛选出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的同时,散文作者应该将自己的情感灌注进这个形象化的意象中,他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味散文意象,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它、体验它。那些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在这个浸染了感情的体察中引发了散文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散文意象经过这样的情感化的孕育,它感动了作者,同时也具备了感动读者的品质。

 

3、哲理化的探寻

 

散文作者在对散文意象做形象化发现和情感化孕育的同时还要挖掘散文意象的生活底蕴。散文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形象化、个性化的散文意象里面的概括意义。如果经过散文作者的艺术处理,散文意象能够概括人性深层的内涵和人类共同的生活本质,作者在表达这个散文意象的立意时就有较高的质量。散文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散文意象的形象化、情感化、概括化三者的完美统一中。吴晶洁的《爸爸,再给我一顶草帽》里有一个很形象、很独特的散文意象——草帽。作者戴着它从山区家乡来到大学校园。草帽伴随着作者的生活,代表了山里人的朴实和耿直,草帽的失落象征了传统美德的失落。而作者对草帽的寻找、呼唤,则抒写了作者对现代生活哲理的一种诗意追求。草帽这个意象典型地印证了散文意象形象化、情感化、哲理化融为一体的审美品格。

 

(二)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当形象化、情感化和概括化的散文意象形成后就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将它们组合成为完整的散文情境。这就是散文的结构。不同的组合与结构方式,将构成不同的散文情境,体现不同的散文立意和散文风格。

 

1、串连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组合的散文意象来源于不同的时空间,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活片断。一根红线像穿珠似地将它们连成了一个线性的叙事链或情思链。这根连接散文意象的“红线”,可以是众多意象中某种相同的内涵,也可以是作者某种主观的情绪情感。张承志的《音乐履历》(中国98年散文排行榜优秀作品)用“马与歌”的线索串起了4个散文意象:1)蒙古民歌《黑骏马》介入了作者几十年的生活;2)蒙古人骑着奔驰的马尽情放歌的生活方式;3)作者自己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两次骑马放歌的情景;4)1996年作者重回草原唱蒙古民歌时的心理感受。这4个发生的不同时空里的情境,都和蒙古民歌相连相关,张承志将它们串连起来,淋漓尽致地渲染和传达了作者对蒙古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生命体验,比较充分展示了散文的自由本质和个性化的文体精神。

 

2、对比式结构

 

有意提炼两个相似或相反的意象组合为一个散文情境,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读者领悟作者的立意。茅盾的作品《香市》有两个散文意象:1)大革命前香市非常兴旺,香市上江湖戏班的演出水平低但观众却异常地多;2)大革命后重兴的香市非常萧条,专业剧团演出水平高但观众却异常的少。两个意象一对比散文的立意便豁然现出:大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日益凋蔽。用对比联想来组合散文意象是散文写作常用的结构方式。

 

3、辐射式结构

 

这种组合方式以一个“物品细节”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去联结意象,每个散文意象都环绕着“物品细节” 形成“幅射式”的散文情境。这种组合方式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散文自由灵活地的写法。巴金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围绕一盏故居“昏暗的灯”,想到欧洲故事传说中的“爱尔光的灯”,也想到了自己“心灵的灯”。以灯光为中心连接了各种“灯”的意象,体现了既集中又丰满的散文情境。

 

(三)平实而有文采地描述散文意象

 

选择和安排好散文意象后需要用散文语言将它们描述出来。散文文体短小精悍的要求,现代人文学阅读审美趣味的改变,使得当代散文在传达艺术意象上,不再局限于使用纯粹的描写和纯粹的叙述。在一篇充满了现代感的散文里,叙述和描写可以互相融合为一种新的语言呈现方式:这就是叙述性描写和描写性叙述。描述即是对散文意象组合为散文情境的过程进行描绘性叙述。散文语言在“兼有小说细密平实与诗歌疏朗错落”、“客观性实写与主观性虚写融为一炉”的审美特征制约下,散文语言追求用一种平实而又有文采地描述方式。这种描述方式常见有两种具体方法:

 

1、实写性描述

 

这就是用实词实句对散文意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它几乎不用修辞手段,只依靠一些具象化的可看、可闻、可触、有色彩、有声响的实词来描述散文意象,突出散文意象的质感,使文字感觉到位,这是散文平实描述的最重要的品质。

 

2、感觉化描述

 

这是另一种达到有文采的散文描述的重要手段。它往往用在经过散文作者反复进行情感孕育的意象上,使用修辞手段凸现、突出、强调、渲染某个被作者用内心独特的感觉体验过的散文意象。这种修辞手段常用的有比喻、比拟、通感、摹状、借代等,它们的使用,使散文意象的特征主观感觉化了,散文作者的各种独特的体验被那些有文采的文字一一细致兑现。余光中这样写学校放学:“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象一逢金发妙曼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上述比喻的使用,精致并艺术化地传达了作者的独特感觉,一些形象化程度不高的散文意象被这样感觉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散文的语言呈现了一种斑斓的文采。

 

 

散文写人与小说写人有哪些不同:散文的读与写(4)(2017-10-31 09:40:59)转载

标签: 文学写作散文写作写人细节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和陈浩的《写作教授》可做对比研究。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小说。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短小的篇幅里写活了一个极有个性特征、极有人格魅力的老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意思的是,一篇是用散文的方法写人,一篇是用小说的方法写人。如果在对比研读后,我们能够总结出散文写人和小说写人的不同规律、不同特点来,那我们的研究性的教与学就有成果产生了。

 

从作品叙述的写人细节看,《金岳霖先生》有8个主要的细节——戴帽、穿夹克的服饰;上课要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和回答林国达同学提问的场景;觉得逻辑学“好玩”的做学问的境界和课堂上与王浩对话的情景;讲“小说与哲学”的独特理解和聊天时从脖子上抓出跳蚤的动作;为自己敬佩的已死去多年的林徽因请生日宴;80多岁时坐三轮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的举动。从数量上看,《金岳霖先生》里8个主要写人细节要超过《写作教授》里5个主要细节。尽管散文写人和小说写人在行为内容上均有外表、上课等相同的范围,但它们的叙述方式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金岳霖先生》里的8个写人细节与《写作教授》里的5个写人细节在叙述方式上有散文的“自由逸出”和小说的“因果凝炼”的重大区别。虽然《金》文的8个细节和《写》文的5个细节都是选取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趣事,但《写》文的5个细节却做了有因果关系的集中提炼。可逸先生上课时总用10分钟时间骂人——他骂的是“先锋派作品”——“我”学“先锋派”创作不打标点符号当然也挨可逸先生骂——除了骂“先锋派”外可逸待人接物还是很真诚的,他亲自煮面条、鸡蛋给客人吃——我乐意去他家,于是才听说了可逸先生的“洗澡事件”。上述5个细节的叙述,仔细体味,它们有着明显的经过了“因果关系”的叙述整理,在这个“因果叙述链”上,无关的细节一概不进入形式明显的“小说因果叙述链”。应该说,小说文体的“小说味”就是这样形成的。

《金》文的细节叙述则没有“因果”束缚,显得大为自由了。第一个细节本来是讲金岳霖先生的戴帽和穿衣的特点,讲着讲着,忽然岔到联大各位教授(闻一多、朱自清等)的服装特点去了。第3个细节本来是讲金霖先生在课堂上与学生王浩对话,讲着讲着,又插入一段王浩外表、行为特征以及几十年后的人生经历。散文的笔法是自由的,在散文里,完全允许这种“自由逸出”式的离开叙述轨道的散文写人笔法。当然,散文写人方法的“自由逸出”并不是与散文的“神”毫无关连,它们以更隐秘的方式来呼应散文的“神”——闻一多、朱自清服饰特点实际上是突出、反衬金岳霖的“皮克夹”,王浩的种种事迹实际上是他作为金岳霖的得意门生来衬托的,这就从侧面、从效果的角度呼应了金岳霖的为人和学问。只有散文才有这样的自由的写人笔法,也正是这样的“自由逸出”才显出“散文味”。

 

《金岳霖先生》里的几个关键写人细节和《写作教授》里高潮核心细节有一种“散文的实”和“小说的满”的重大区别。《写》文的高潮是“洗澡事件”。作者在此时的叙述角度已由第一人称改换为第三人称,她要把可逸先生的语言特点(用归谬法和假言判断为自己辩解)、行为特点(一只脚穿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儿子的皮鞋)进行渲染,让高潮细节成为揭示人物性格闪光点的“重头戏”。“小说味”也由此产生。而《金》文则不这样,它在关键细节上每每只留一句人物的语言就打住——回答萧珊“为什么要搞枯燥的逻辑学”问题,本来这关乎到金岳霖先生的做学问的境界,但作者只留了金先生的一句话:“我觉得它很好玩”。由此我们可以想像金岳霖先生一生做学问的境界的所有情景了。当大家纳闷老金怎么在北京饭店请客时,作者也只讲了金先生的一句话:“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从这一句话中,金先生对才女林徽因的敬重和情意,金先生一生做人的情意和情怀全都隐涵了。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散文叙述细节的自由,可以是“直抒胸臆”,也可以非常克制,非常含蓄,把人物无数的生活空白、情感空白交还给读者的想像。这与小说高潮的位置上的“淋漓尽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体验。请大家就此设计一个表格,比较散文写人与小说写人的不同来。

 

 

 

 

我这样教“散文写作”:散文的读与写(5)(2017-11-03 20:11:42)转载

标签: 文学写作散文写作立意个性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散文文体是“公民写作”的重要载体,散文写作是最平民化和最大众化的写作行为。可以通过散文,把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化为文学艺术。散文文体“易学难工”,虽然散文爱好者、写作者、研究者、教育者都能成功地写出并发表自己的散文作品,但要创造出散文精品,创造能形成个性情志特征的系列散文则比较难。

 

在这样的文体背景下开展散文写作教学,先要做些文体知识准备。可以将各个历史阶段人们对散文的理解比较来谈——古代散文是“散体文章”,现代散文则“定位于文学文体”;当代散文是“狭义的文学文体”,也是我们教材采用的散文定义;新时期散文现象的变化可以补充、强调当代散文观念。从文学史的角度讲散文文体的演变会使文体写作教学充满历史的厚实感。

 

散文写作有两条大的创作路途——可以追求一种精美化,“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也可以追求一种“自由、家常、随意”,“怎么高兴怎么写”的路子。杨朔的散文创作是前者,颁布语文新课程标准前的大中学校语文教材选了较多数量的杨朔散文,许多人的散文写作观念可能都停留在这里。杨朔散文模式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功也有过。功是他把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从“战地通讯”的轨道拨向了精美化的“艺术美文”;但是过于突出强调“散文精致、精美”会影响散文创作的正宗之路的“自由、家常、随意”的发展。应该说,散文创作这两条路可以并行,不能因强调任何一条路而影响另一条路的正常发展和发挥。我们的教材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偏颇,我们的散文写作教学也不应该有偏颇。

 

阳江学生许的散文习作《爸爸和他的牛车》的成功可以做本章的一个教学案例。当代“文化散文”、“学者散文”、“作家散文”、“小女子散文”的若干案例可以视教学时间来提及。我在博客网站发表的26篇“美国之行”实际上一次散文写作实践,高兴的话,也可以选其中一二篇做散文写作教学的材料。

 

散文的立意艺术,散文意境的构成,散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教师们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动用自己的散文研究成果、散文写作实践材料的教学亮点。在文学文体的教学中,散文文体是一个教学重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