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搜索“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更多产业专业分析文章!
随着半导体产业逐渐进入沉淀阶段,行业迎来调整季,很多公司做出了人事或者框架调整。乍一看似乎是被动应对外部变化,但细究其实质,这是以人事调整为表,以适应技术变化和服务市场为里的主动调整。
这一波调整在时机上主要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大部分半导体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完成了前期的研发工作,要将更多精力转移到以技术服务市场;二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爆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从长期来看,这波调整是半导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最近芯谋研究走访了刚刚做出重大调整的芯华章,我们以芯华章为样本来看这一波半导体企业的调整。
一、如何与巨头竞争
这波调整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企业竞争。半导体是个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即便受到多重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与国际企业竞争。具体到EDA企业,评判其产品实力的标准就是看如何与国际巨头竞争。这些年国产替代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但是国产替代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进入市场的机会,最后说服市场的还是要提供超越国际大厂的真实价值。
国内EDA企业要想脱颖而出,不但要具备国际大厂的基本能力,还要根据项目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优势,解决客户的现实问题,让客户的 GPU 跟别人GPU在PK的时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样才能与已经取得市场优势的国际大厂来竞争。而国际大厂客户众多,很难因为某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降尊纡贵”单独为某个企业开小灶,更不用说中国企业做定制化服务。所以这就成为中国EDA企业的机会,也就是产品更具特色,技术更快响应市场,同时也对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能力提出更高需求。
尤其在AI大模型落地之后,更是增强了国产EDA差异化服务的能力。虽然新技术普惠所有企业,但是国际巨头占据了八九成的市场之后,相对于创新他们更关注继续保持垄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它们天然地不如创新企业那么积极,因为更新的手段有时候会伤害固有的商业利益。
……
(关注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全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