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危险的超级产能,美国建厂启示

(2022-03-28 18:16:01)
标签:

产业

点评

时评

新闻

微信公众号搜索“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更多产业专业分析文章!

海外芯片巨头正以千亿美元的规模扩建产能,这些超级产能将显著挤压中国芯片制造的生存空间。这可谓是美国另一个版本的曼哈顿工程,这也是美国最激进的产业政策,从这一点上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由于产业基础与体制机制差异,美国展现出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近日,英特尔190亿美元在德国建厂,拉开了在欧洲投入880亿美元建厂的序幕;加上此前200亿美元俄亥俄州建厂,200亿美元亚利桑那州建厂,35亿美元投新墨西哥州,30亿美元投俄勒冈州,5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Tower。从多个渠道曝出的消息看,不完全统计,仅英特尔一家就有超过1300亿美元的新增产能。另一个美国芯片制造巨头,美光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超过 1500 亿美元用于领先的内存制造和研发,并正在考虑在美国建造新的晶圆厂。

 

为推动企业在美国扩建芯片产能,美国出台了减免设备购置税收25%的Fabs法案,出台了直接补贴建厂的Chips法案,配备了500亿美元的资金池。如此超级工程,超出了以往我们对美国人的认知,一改举国动员意见不统一、动员能力不足、建设缓慢的老样子。

 

其他芯片巨头也没闲着,三星在美国投资 170 亿美元建厂,这将使三星在美国的投资总额达到 470 亿美元。这也是三星在未来3年2050亿美元投资中的一部分。

 

台积电继续在南京投入28.87亿美元扩建,86亿美元日本建厂。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厂,最新计划是将亚利桑那的投资从120 亿美元增加到 350 亿美元。2020年台积电在台湾151亿美元扩厂,2021年继续投入6,000-6,500亿台币合212—230亿美元在台湾扩产。2022年砸400亿美元用于扩产和研发。

 

联电也在台南投入约53亿美元扩建产能,还要在新加坡投资50亿美元建厂,最新传出受美国政府邀请,联电35亿美元在美建汽车芯片厂。

 

此次海外芯片扩产潮不仅仅有表面的数字优势,他们还有几大潜在优势值得我们重视。

 

一、只烧旧灶,不造新锅

 

这一点欧洲做得最为决绝。欧盟出台《欧盟芯片法》,计划向半导体行业投入 430 亿欧元(490 亿美元),欧盟希望到2030年将其芯片生产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9%提高到20%,能够生产“欧洲最先进、最节能的半导体”。但它竟然是补贴英特尔、台积电或三星到欧洲建厂,而不是依靠欧洲企业建厂。

 

欧洲也有半导体企业,譬如英飞凌、ST等细分巨头,尽管这些企业主业不在制造领域,但如果按肥水不流外人田,功成必定在我的思路,这些企业完全可以新设立制造部门。

 

欧洲人貌似保守,其实更显精明。芯片制造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需要成熟团队运营,尤其在已有国际一流企业的情况下,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现在成立一个新实体,很难与一流企业竞争,很难在两三年内搭出一个有战斗力的企业,很难聚拢到合适的管理人才,合适的技术人才。这种通过指令催生的企业,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 所以欧洲的策略是只烧旧灶、大灶。

 

欧洲尚且如此,美国更是全力押注英特尔等本土巨头,同时鼓励外面的巨头到美国插队。但不管哪个州上芯片项目,都是找成熟大厂开分舵,绝不另起炉灶。

 

二、主体集中,投资集中

 

在美国版窗口指导下,这一波投资潮数额巨大到让旁观者产生窒息感,单个项目动辄百亿美元,三巨头每家总计千亿上下。美国打法非常有策略性,概括起来就是主体集中,投资集中,以内为主,对外招商。

 

这些大手笔离不开西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钱多并不搞雨露均沾,他们只支持排名靠前的企业做大做强。实力不足的小企业与这波产业政策基本无缘,若说有缘,那就是支持大企业去并购小企业。当然以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获得最大的支持,但同时也把全球最强的制造企业尽可能的在美国聚集,投资设厂毕竟还是要企业出大部分资金,在这里多建了产能,其他地方就要少建一些。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外企加强美国半导体产业生态,带来急需的人才;二来增强美国芯片制造的统治力,化解其他国家对美国芯片统治地位的挑战。

 

这种集中投放将显著加大三大巨头的产能优势,同时这些资金必然溢出到他们的技术研发。待到这些产能兑现后,依靠产能规模,将大幅降低芯片成本,对扩产缓慢的同行必然产生挤压,将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更加放大。而产能生态的高度聚集,自然整体会抬高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水平。

 

三、强强联合,全链条合作

 

国际巨头一边绑定龙头客户,一边取得设备商的全力支持。相比没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建厂速度更快,建厂成本更低。

 

这两年产能紧张,芯片市场由卖方主导,各大巨头扩产前与关键客户签订长约,为新建产能早早找好下家,要求客户提前拿出资金参与产线建设。

 

同时,由于这些制造巨头新增产能规模巨大,且具有深厚的设备技术储备。这使得它们与产能同样紧张的设备制造商牢牢绑定,不但能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定制设备,还能提前锁定设备产能。由于采购规模大,也能获得成本更低的设备。一前一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金效率、产能效率。这种上下游的强强联合,摊薄了巨头们的投入成本,明面上投出去的每一块钱,都有潜在的返还。而产能分散的小企业在设备商面前毫无话语权,也不得不承受高得多的设备成本,时间成本。

……

(关注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