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业点评 |
微信公众号搜索“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更多产业专业分析文章!
新的一年,芯谋研究推出《冷眼观产业》文章系列,本文是第四篇。
在芯谋研究的《冷眼观产业》之三中我们谈了人才滞胀问题,引起广泛讨论,也可能“滞涨”这个词误伤了那些真正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工程师。很多人在文章后留言吐槽,这些抱怨有其道理,如此重要的行业前几年薪资确实太低。我们不是担心行业工资水平太高,甚至人才滞胀本身也只是暂时现象,我们真正担心的是薪水与能力不匹配,尤其是频繁跳槽背后的技术泄露和知识产权黑洞。譬如某家公司人才大幅流出,一生二、二生四,裂变出几十个小公司,老东家的IP遍地开花。这将严重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最终看似繁荣一片,实则多是低水平的内卷、价格战的重复竞争。
打工加薪天经地义,跳槽加薪天经第二。不过,理直气壮加薪之余我们必须要想想,相比较已经有产品有营收有利润有成长,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老东家,那些除了拉到风险投资之外一无所有的新东家,为什么能开出比行业正常水平高得离谱的工资,他们图你的什么?
企业挖人所图可以有很多,相信很多工程师的研发能力是值得企业花重金去挖的,但也有一种很普遍的“例外”:那就是希望能“带枪跳槽”!在半导体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频繁跳槽带来的技术泄露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痼疾,严重危害着我们产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多数企业在低水平重复竞争。
某企业投入巨资,承受巨大财务压力,研发出了一个重磅新产品,第二天大批技术骨干就被挖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全国的竞争对手都会做这个产品了,还冒出了一批从没听过的友商。又过一段时间,新产品的研发费用还没有收回,价格就被后浪们打成白菜价了。
企业老总气不过追着侵权者打官司,官司来来回回打了几年终于打赢了,但是罚款连律师费都支付不了。前不久某个企业挖了大厂的研发骨干,研发骨干因为违反竞业禁止协议被起诉后罚款百万,挖人企业高高兴兴地代交了罚款。这笔钱相比研发费用,相比企业估值的暴增,几乎九牛一毛。罚款数目之少,甚至可以说是变相奖励侵犯知识产权。因为侵权成本太低,侵权收益太大,以至于此类案件层出不穷。
打官司打得赢还是运气好的,起码证明了自己的新技术原创身份,侵权者起码受到名誉上的惩罚。但是很多企业技术机密被盗,还没法赢得一场官司。
芯片设计被侵权很难定罪,譬如带枪跳槽的工程师把老东家的版图做点修改,与老东家的专利形成一定差异,可能就无法做有罪判定了。产品的前期工作、市场调研、know how、验证等等沉默成本就哭着流走了。
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有些项目由于高度敏感,企业不敢或者不愿去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总要公开一些关键信息,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无论国内国外有很多产品不会申请专利,导致这种技术被侵权,连官司都打不起来。所以国内很多高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根本不指望专利来构成产品壁垒。在计算估值和做产品规划时,考虑的是新产品上市后,在仿制品出来之前有多大收益,如果第一波收益不够就会放弃研发计划。这是国内很多领域技术进展不大的一个关键原因。当多数人都要走捷径,老老实实做研发的就无路可走。
尤其芯片领域是重灾区,芯片研发周期较长,即便非常顺利,一套完整流程下来,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如果是更为复杂的设备和材料,研发时间会更长。所以中微成立13年才盈利,安集8年才推出首款产品。但最近出现了很多产业神童,两三个月能出产品,企业刚成立就拿到订单。
事出反常必妖,它的真实剧本一般是这样的:科创板的出现,芯片企业上市有了快车道。有些人就走捷径了,重金挖来成熟产品的技术骨干,用别人的知识产权短平快地拿出产品,不计成本的砸出销量,然后冲击上市。至于前期挖人那点钱算得了什么?所以有些工程师的高薪在个人价值之外,还含有夹带前东家知识产权的“嫁妆”。
当然,前些年我们的半导体行业工资确实太低,严重打击了人们从事半导体的积极性,高校培养的芯片人才大多流失了,大厂的很多人才也流失了。现在整个行业景气,行业工资水涨船高理所当然。在台湾,嫁人就嫁台积电已经是好多年的老黄历了,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大陆也出现嫁人就嫁芯片郎的大好局面。没有人能否认高工资才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动力。
……
(关注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全文)

加载中…